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敦煌降魔变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地神证言这一情节。本文以地神图像为线索,分别从佛教经典、图像以及区域文化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考量,指出于阗粉本的重要影响,并由此揭示出这一变化的背后所隐藏的重大历史信息,包括归义军政权的社会历史、外交关系以及宗教艺术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82.
《青阳集》是元代第一忠臣余阙的诗文集,记载了六百年多前元代合肥守军、民俗民风、士民生活态度、城墙修建、衣冠之家、西夏遗民、农民起义、重要官员、元末城陷、农业发展等情况,是了解合肥宋元时期实情最具价值的史料,是合肥弥足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是余阙留给故里合肥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83.
《订讹类编》目前主要通行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卷三重文号研究条存在较大龃龉且都有疏漏,非《订讹类编》本来面貌。此条当代研究与引用较多,但多数研究者对版本中存在的问题未予指出,影响到结论的价值,有的研究者甚至由于未注意到版本中存在的问题而得出了十分不科学的结论。此条标题应作重字不可作:,而内容中重文标记既反映了古人的书写习惯,也反映了著者得出认识的重要根由,宜从嘉业堂丛书本作二。  相似文献   
84.
《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的出版极大地促进了清词的研究,但总集的编纂是一项长期而且浩大的工程。由于清代文献浩如烟海,遗漏在所难免。今翻检清人别集,为之辑补2家31首,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85.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山西省大同市大普恩寺(先称做善化寺)保留最完整的碑刻之一,也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对碑文中的1088字的用字现象做了认真的辨析后发现,在这1088字中,按保守统计,有264个异体字,4个通假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便于阅读古籍,我们有必要对上古汉语的用字现象做更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86.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 ,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然龙学界却普遍认为“博徒”与“异乎经典”之“四异”皆为贬词。其实不然。它们恰恰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褒美之词。《楚辞》之所以能够博得“《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之美誉 ,关键是因为它“取熔经意 ,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刘勰由此而归纳出“执正驭奇”的文学创作原则 ,迄今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本文对新汴河1980~2000年水质资料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新汴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类型属以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等为主要污染物的有机污染。污染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新汴河污染是严重的,应尽早采取措施,抓紧治理河水污染,对改善宿州市环境、提高河水质量、保障居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就卞之琳所受艾略特影响并与之契合的过程,研究中国现代派作家在借鉴与自创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理论的化欧贡献.  相似文献   
90.
许学夷所辨之唐"体"包含两层内容:一为"体制声调",一为"气象风格"。前者着眼于诗歌的体式规范,关乎声律形式诸方面要素;后者立足于诗歌的风格特征,与总体呈现的艺术意味和精神态势有关。而体制声调与气象风格一为"先",一为"本",即先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进而上溯或呈现其气象风格之本然状貌。在辨体的基础上,许学夷展开对唐诗因革关系的描述,划分"源"与"流"、"正"与"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线索。作为对一种审美范式的标举,许学夷勉力维护着汉魏盛唐诗的正宗地位,而出于对诗歌发展历史的通识,他又承认了唐诗变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