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就性质而言,小刀会起义不过是一次区域性的城市暴动,并不具有全局性影响,但在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上,其影响却不可小觑。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它引发了上海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难民潮,此前的华洋分居一变而为华洋杂处;二、华洋杂处以后,界内秩序大乱,于是而有《上海土地章程》的修订,工部局和公董局的次第设立,以及租界内的市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治安体制的构建;三、它促成了上海城市格局的变化,此后租界日盛,北市(租界)迅速取代南市(老城厢)成为上海城市的中心;四、上海客籍移民构成发生剧烈的变化,江浙商民逐渐取代开埠初期的闽广商民,成为上海移民的主体。小刀会起义后,上海一跃而为全中国最发达、最有生气的城市。 相似文献
42.
陈元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5-110
1908年河口起义,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云南边疆发动,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义举。此事件前后,清廷与法帝国主义围绕查拿镇压革命党人、保护洋人与教士、滇越铁路与法商损失赔偿等问题进行了交涉。中法交涉反映了法国殖民者的强权、清廷的衰弱、双方在镇压人民起义问题上的一致性和晚清中法的矛盾妥协关系。 相似文献
43.
从辛亥“重九起义”到反袁护国战争,二者把云南从一个中国政治地理的边缘省份推向了历史前沿,引领时代风骚。这至少从地缘政治上来看是与云南在当时国内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与云南自中法战争后特殊的社会变化,以及云南在应对这些变化时所形成的辛亥革命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4.
周利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59-66
南昌起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学术界往往以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潮汕遭遇重大损失,没有建立起广东革命根据地为依据,认为南昌起义失败。事实上,南昌起义与秋收暴动互为促进以重聚革命力量,是中共中央举行南昌起义的目的。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以建立新的根据地只是实现该目的的举措而已。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看,南昌起义与各地的秋收暴动实现了“汇合为一贯的斗争”,实现了中共中央发动南昌起义的目的。由此观之,南昌起义是一次成功的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45.
陈文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1-36
起义军眷属是清代回民起义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隐藏在轰轰烈烈反清起义背后、始终失语的特殊群体,他们同起义军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其存在对起义军的军事活动有着或明或暗,或正或负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起义军的最高决策,而起义军对其眷属的安置和保护策略经历了由留守到随军的演变过程,而起义军眷属也不得不为起义军的“叛逆”埋单,遭受清政府的“正法”与发遣。 相似文献
46.
刘凤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75
山东半岛是黄巾农民起义势头最大的地区。山东半岛深厚的方仙道文化,孕育了《太平经》的诞生。张角利用《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同时依据《太平经》和太平道组织了黄巾起义。山东半岛是“太平道”最兴盛、道徒最多的地区,因而能够成为黄巾农民起义势头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47.
刘勉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9-14
八一起义是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其组织形式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共争取了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贺龙等及国民党左派人士,确保了起义的胜利。起义成功后成立的革命委员会,党外人士占一大半,巩固了统一战线。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朱德与旧友范石生搞统一战线,保存了革命武装,最后率部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48.
刘平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4)
:过去我们往往把林爽文起义称为“林爽文天地会起义”或“天地会领导的林爽文起义” ,这种说法不确切。清前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 ,游民众多 ,社会矛盾尖锐 ,这是会党与暴力产生的温床。天地会与林爽文起义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林爽文起义是当时台湾社会暴力发展的产物 ,是拜把结会传统裂变的结果 ,天地会在其中充当了一个不自觉的主要角色。林爽文起义是天地会蔓延、演变的契机 相似文献
49.
Wu Zhong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谭平山是最早接受中共中央指派主持召开九江会议,策划组织南昌起义的领导者之一。组织成立革命委员会,建立各级政治机构,参与有关解决土地问题、财政问题和镇压反革命等重大政治决策,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决策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50.
杨振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2):109-112
吴禄贞为武昌起义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参加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多个革命团体,尤其是他领导了武昌花园山聚会,发展壮大了湖北的革命力量。他采用多种形式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观念渐入武汉人心。他推动北方军队起义,牵制敌人兵力,呼应了武昌起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