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41篇
社会学   68篇
统计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white working-class residents of a suburban English town reflect o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British Asian Pakistani Muslim neighbors. Its focus is on how everyday constructions of home become sites for the intermingling of discourses of intercultural conviviality and racism. My contention is that the idea of home has not yet been given the detailed critical attention that it deserves in the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on everyday manifestations of multiculturalism, conviviality, and racism. My supposition is that a special focus on the idea of home as the site of conviviality offers a productive avenue to analyze how intercultural relationships are formed and how the norms of neighborliness are thought to break down, opening a space for commonplace racialized and racist stereotypes to take hold. The idea of home is central to the rhythm and landscape of the English suburbs. It conjures up the idea of a uniform and aspirational white space. Drawing on this imaginary of home, I shall trace how “white working class” “English,” “Scottish,” and “Anglo-Italian” residents’ everyday constructions of home become embroiled with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British Asian Pakistani Muslim neighbors.  相似文献   
52.
An account is given of methods used to predict the outcome of the 1997 general election from early declared results, for use by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in its election night television and radio coverag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he 1997 election include extensive changes to constituency boundaries, simultaneous local elections in many districts and strong tactical voting. A new technique is developed, designed to eliminate systematic sources of bias such as differential refusal, for incorporating prior information from the BBC's exit poll. The sequence of forecasts generated on election night is displayed, with commentary.  相似文献   
53.
睢萌萌 《殷都学刊》2011,32(2):50-54
通过翻译研究英国议会有关历史文献,看到《烟台条约》签订之后,威妥玛和奕訢、左宗棠就鸦片税厘征收问题通过外交照会和信函进行交涉,最终促成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使中国的经济主权又一次受到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54.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剖析我国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入手,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文学功能的探讨,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并试图以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高校办学不可太过功利性,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英美文学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5.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英语的两大变体 ,尽管两者主体部分相同 ,但在语音、词汇、语法、拼写方面有一定差异。尤其是语音方面差异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对两者在辅音音素、元音音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对比 ,并介绍了非正式场合讲话时 ,美语口语中独特的发音现象。  相似文献   
56.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障是由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疾病医疗、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国民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它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7.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维度探讨不仅是英国社会结构的一种反应,也是英国文化面临美国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一种本土回应。伯明翰学派不仅发现了英国青年亚文化中的种族文化(主要是黑人文化)元素,分析了种族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结合的成因,而且认识到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种族文化既有对美国流行文化的吸收,更是基于英国本土社会经验的独特黑人文化,由此提出"新种族性"问题,并力图在宣扬英国特性的主流文化中警醒世人种族文化的存在及其差异性,警惕全球化时代种族排他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58.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视角不同的是,英国伯明翰学派通过论证文化的大众性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推动了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形成和西方人文学界的"文化转向"。这种证明的实质是通过对时代关键词如"文化"等进行重新赋义而为英国工人阶级和普通人民争夺话语权的过程,这对于当代中国建构自身的文化话语权是一种启迪。  相似文献   
59.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使团在北京、热河的经历是其访华过程中的重头戏,使团成员留下的大量日记、游记、报告和绘画,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北京、热河访问时所获得的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口、妇女、军事、官场等方面的现场材料,填补了此前英国人没有亲身游历北京、热河、天津等地的空白,成为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北京经验"的主要材料来源。本文着重分析使团成员对北京的叙述。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