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786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作为一个起点较高而又是从"小镇"走上文坛的作家,陈世旭的小说创作总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新鲜感,无论是题材、主题的开掘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不断寻求着新的冲刺和新的突破,尤其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和人文思考,足见其保持着的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创作心态和永不满足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72.
徽宗年间,陈瓘曾极力弹劾新党大臣章惇、曾布、蔡卞、蔡京等人,因而受到了新党的打击,被贬谪各地,流移不定,亲朋好友也受到了牵连.在贬谪地,陈瓘两撰《尊尧集》,指斥王安石《日录》,成为攻击新学和新党的一个旗手.陈瓘在徽宗朝的诸多行为,如指责曾布"建中调和",《四明尊尧集》中对王安石的人身攻击等,恶化了当时的政治空气.北宋后期的党争,从政见分歧向意气之争和人身攻击转化,陈瓘等元祐党人实难辞其咎.南渡以后,随着元祐学术地位逐渐上升,陈瓘及其《四明尊尧集》日显隆宠,颇受推崇.  相似文献   
973.
陈琳与应(王易)的文风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就作品的文采而论,陈琳文章“微为繁富”,应(王易)“学优以得文”;就作品的气骨看,陈琳的文和赋气骨壮健,应(王易)的诗歌“和而不壮”。陈琳文章的“繁富”、“殊健”主要得之于他的“习”;应(王易)的“文”主要得于他的“学”,而其诗“和而不壮”的特点乃得之于他“流离世故”的生活遭遇。  相似文献   
974.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激荡,天下大乱.郑国执政子产,审时度势,率先提出了"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的依法度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以求灭灾役,愈创伤,图生存,谋发展.为此,他铸刑彰法,崇德尚罚,改税励贾.这其中既有"罪刑法定"的成份,又有"宽猛相济"的因子,也有"经济法制"的元素.因而它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贯彻党和政府"依法治国"方略,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实现国内经济法制与国际经贸法规科学对接,不无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975.
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人中最才华横溢、学贯古今的一位。从很大程度上来说 ,陈凯歌也因此是其中自觉历史文化责任感最强的一位。从“文革”情结到骨子里对商业电影的蔑视(不愿“同流合污”的困境 ) ,陈凯歌的大部分影片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悲壮意识。然而今天终于“穷途末路”的陈凯歌居然也低下了他高贵的头 ,开始向他作为文人一向不耻的商业体系和主导意识形态全面投诚 ,也许这才是构成陈凯歌艺术人生的最大悲剧。  相似文献   
976.
20世纪上半叶 ,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而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 2 0世纪下半叶 ,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特别是苏东剧变 ,使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产生怀疑和困惑 ,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深表担忧。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 2 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就必须辩证透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背景和特征 ,以及在实现跨越之后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977.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浯言学、诠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此方法之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史料之拓展和解读之深入。魏晋南北朝诗文的史料价值,大致有二一,在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习、个人生活等方面,可补正史之阙。二,大量个人情感心态成分本身即构成当时历史的一个侧面。用此时期诗文证史,在解读时应做到;一,能感之。“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二,对作者其人其文,“具了解之同情”。其三,对诗文典故,要按陈先生的原则,仔细而审慎地考辨其中之古典今典,分析论证解释其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78.
本文主要探讨陈安仁在《中国文化史》中所阐发、运用的“文化”概念、文化史研究理论方法及文化通史编撰形式,通过分析、评价其得失,指出其中值得今天文化史研究反思和借鉴之处,并由此强调一部好的文化通史著作应做到理念、方法、材料和文本的兼容与和谐.  相似文献   
979.
陈师道提出苏轼"以诗为词"说,体现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在当时有一定代表性,是词学史上"尊体"之论的开端.苏轼"以诗为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觉.从客观上说,根本原因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以诗为词"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对苏轼"以诗为词"应当重新评价不是"销蚀词美",而是丰富词美;不能以"士大夫化"取代"以诗为词"说;"以诗为词"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创造高雅的艺术.  相似文献   
980.
陈云在1932-1933年间,多次到闽西苏区指导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陈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苏区工人的经济斗争>及<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二篇文章,科学地提出了在红色区域如何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指导,教育党和工会干部要把党的方针、政策灵活地运用于工人运动实践,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为苏区工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指明了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