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7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261篇
管理学   1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0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82篇
丛书文集   2357篇
理论方法论   557篇
综合类   11907篇
社会学   324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848篇
  2013年   700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1266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1081篇
  2008年   1060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1139篇
  2005年   1027篇
  2004年   990篇
  2003年   925篇
  2002年   810篇
  2001年   691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从中国古代社会饮食观管窥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伟钧 《阴山学刊》2003,16(6):43-50
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观念,主要体现于儒家礼学思想和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中国古代社会 饮食观注重口味和烹饪方法,追求饮食的艺术性,强调和谐的饮食调配原则,倡导节制饮食,都具体地反映出 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902.
冯友兰于 30年代提出的“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评述哲人哲学”等方法 ,建构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从哲学史的历史性和哲学性的统一看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语文—历史的方法与批判—哲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从与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的关系看 ,他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的综合。  相似文献   
903.
潘先林 《学术探索》2007,2(4):95-103
本文从中国近代史学对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对近代史的研究两方面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认为近代史和民族史学科界线分明,较少交叉与对话,同时影响了两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民族史视角"观点,主张从我国多民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04.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05.
王炜民 《阴山学刊》2001,14(4):35-39
刘乃和先生执教五十多年,将毕业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师忧道不忧贫"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刘乃和先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执著追求,默默奉献,淡薄名利,奖掖后学,甘于清贫,乐观豁达的不朽精神,值得所有"为师"者学习.  相似文献   
906.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 笔者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依据,从舍形曲意,意象尽失;求形曲意,意象缺损;求形存意,意象完整等三方面分别对翁显良、许渊冲、丁衡祁等名家的汉诗英译作品加以比较,探讨汉诗英译中的意象转换问题, 以求原诗与译诗从形式到内容的最大近似.  相似文献   
907.
唐正芒 《云梦学刊》2003,24(4):43-4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对中国文化进行肆意摧残,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高等院校、文物国宝、重要报刊等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及文化团体,尤其是大批文化名人,纷纷内迁西移,这在实际上形成了中国文化重心西移的历史壮举。它不仅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精英,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文化的落后状况,对今天的西部文化大开发也有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08.
杨然 《阴山学刊》2006,19(2):70-74
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上面发育而成,转过来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主要包括感情总体历史的世界观、超越现实的人生观和保存与创造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它是中国人敬天法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悠游含蕴却又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9.
张煜 《江苏社会科学》2007,6(6):166-170
本文从中美两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比较谈起,提出前瞻性概念,揭示中国外交从"幼稚"逐渐"成熟",由"被动"走向"主动"过程中存在的前瞻性问题,并且进一步发掘其根源,从而为我国"前瞻性"外交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0.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 ,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所开创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