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7篇
  免费   559篇
  国内免费   261篇
管理学   15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0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82篇
丛书文集   2357篇
理论方法论   557篇
综合类   11907篇
社会学   324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99篇
  2014年   848篇
  2013年   700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1266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1081篇
  2008年   1060篇
  2007年   1172篇
  2006年   1139篇
  2005年   1027篇
  2004年   990篇
  2003年   925篇
  2002年   810篇
  2001年   691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21.
以新文化传输为宗旨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散文的生成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是实体性的,即它推出了具有现代质素的散文类型,而且更是精神性的,作为知识分子放飞思想的一方精神居所,它所激扬的个性主义思想以及所表达的散文观念,经《新青年》散文作家群的实践,滋育着中国散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22.
在八十多年的争取、维护、促进、改善中国人民人权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人权理论 ,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生存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第二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经济文化权利必须兼顾并重 ,全面发展 ;第三 ,主权高于人权 ;第四 ,人权既有共同性 ,又有阶级性 ;第五 ,人权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其实现和发展程度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第六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和发展人权的道路  相似文献   
923.
韩国汉语教育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其历史之悠久,成果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在国际上,当首推韩国。因此,全面了解韩国汉语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韩国汉语教育史的发展机制与特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从前期即三国和高丽时期、中期即李朝时期、现代即20世纪几个不同历史阶段考察韩国汉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机制,发掘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24.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925.
黄粉保 《云梦学刊》2006,27(1):143-144
郭著章教授编著的《汉英对照蒙学精品》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5月出版发行。这套丛书从数以百计的我国传统蒙学读物中精选出10篇,分别用现代汉语和英语译出,配以较详尽的注释和评介。丛书有以下三大特点:1)内容上精心挑选,富有启迪、教育意义;2)形式上精心安排,读来令人耳目一新;3)质量上精心打造,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26.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27.
自恋情结与当前的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自恋已有所表现,且逐渐形成一种自恋情结。当下中国文学的自恋情结主要表现为身体自恋、精神自恋、自我迷恋与叙事自恋四种形态。这种新型自恋叙事伦理的产生,有其文化语境变迁、作家主体性嬗变等主客观因素。作为当下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自恋情结给文学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障碍和伤害,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瓶颈;作品独立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深度和崇高感在作家心目中日益坍塌,文学的想象空间愈加逼仄,文学面临着创造力匮乏的危机。自恋的膨胀还使文学丧失了真诚,虚伪和矫饰横行,带来了病态的叙述、语言和浮躁喧哗的文风,并进而造成了文学生态的混乱。可见,只有自觉调整自恋心态,才能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既需要作家自身的调整与提升,又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文学和制度生态的多元协调。  相似文献   
928.
汉字形体修辞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形体修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广民族文化基础、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手段,目前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通过研究和梳理汉字形体修辞的各种现象,从六个方面对汉字形体修辞效应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929.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纯德 《文史哲》2004,(5):118-127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930.
高小康 《阴山学刊》2005,18(4):58-62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