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27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296篇
管理学   15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0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82篇
丛书文集   2391篇
理论方法论   559篇
综合类   12035篇
社会学   325篇
统计学   32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856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995篇
  2011年   1279篇
  2010年   959篇
  2009年   1087篇
  2008年   1067篇
  2007年   1180篇
  2006年   1152篇
  2005年   1034篇
  2004年   994篇
  2003年   930篇
  2002年   821篇
  2001年   694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离不开日常生活这一基础性领域,日常生活也需要新思想指导,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新思想大众化走向日常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推进新思想大众化的进程中,主体须从党组织、政府、学院派等关键主体走向以群众基础主体为主的多元主体的融合,内容须从传统经典文本走向传统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结合,话语从政治理论话语走向日常生活的大众话语,形式从单向的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教育渠道和途径的多维互动,才能为新思想大众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真正被人民大众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962.
本文主要考察清代内地汉民族迁移新疆后的民间信仰和日常活动的保持及其变异,以期描绘、复原移民社区生活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963.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narrative identity work to explore heuristically the role of host country nationals in the reproduction of orientalist discourse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Based on this analysis, it presents an identity strategy termed the other Chinese. The other Chinese claims to be in-between the West, that is constructed as superior modern and rational, and China, that is constructed as backwards and chaotic. This in-betweenness allows the other Chinese to take the role of a mediator between locals and expatriates, and at the same time claim superiority towards normal Chinese. Thus, thi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s a creative act of hybrid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but it is not subversive to existing power structures in the MNCs. However, as we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Chinese is not inextricably bound to the field of the MNCs, but is based on a hybrid and creative entanglement of various sources such as class positions and public discourse in China, in which the MNCs only occupy an insignificant role. It is, therefore, to be understood as an aspect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levant for MNC identity, rather than an aspect of the transnational field of the MNCs.  相似文献   
964.
周超  刘虹 《民族学刊》2021,12(1):19-25, 85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逻辑是一个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多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共生关系与共生状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效建构必须赋予"共生"的理念,以责任、族际、文化、利益、命运为共生单元的建构逻辑,进而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  相似文献   
965.
姚贱苟  于恩洋 《民族学刊》2021,12(2):23-30, 9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九大写进党章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政策创新,并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众多根据。而在这众多根据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百年以来的各个阶段,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的互动的逻辑:横向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策利益的物理空间与政策认识的思维空间的辩证统一,纵向表现为政策利益与政策认识为一致的自生、共生至同生的交叉并存的历史特征与趋势。这种历史特征与趋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反右扩大化和文革、社会主义建设等时期得以逐步完善,并发展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政策新战略。为实现民族政策新战略,应从人民本位上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本利益,从政治团结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联结,从经济合作上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互动,从文化交融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实现。  相似文献   
966.
王俊秀  周迎楠  裴福华 《民族学刊》2021,12(5):17-23, 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的形成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包括群体间的相互依赖性、群体间的差异性、社会情境、预接触经验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良好的制度支持和社会氛围的基础上,突出不同民族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增加平等的接触机会,促进跨民族互动与合作。通过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突出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各民族人民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视为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知相似性、信任和理解,减少威胁感,最终带来认知(积极的想法)、情绪(同情和关爱)和行为(合作和帮助)方面的积极改变。  相似文献   
967.
王晓刚  陈秋燕  王梦龙 《民族学刊》2021,12(5):50-59, 112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当前,我国政府和学者已从政策、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与应用成果,但也出现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化”、“单一学科化”的窄化趋势。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认真梳理这些政策、理论与实践脉络,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合理构建其理论体系。具体来看,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依据我国的国情、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心理行为特点,综合运用心理学、民族学、预防医学、社会工作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策略有效解决社会心态改善、心理健康促进、公共危机管理、民族团结提升、社会共同体认同、民族文化传承和美好生活实现等社会治理问题,有效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中国特色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968.
朱为鸿  胡炳仙  胡绮轩 《民族学刊》2021,12(7):30-38, 105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从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色形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预科教育在改革中前行,在发展中改革,经历了初步发展、停滞发展、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等四个阶段,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创新了集中办学、以预为主的广西模式,分散办学、“预本衔接”的内蒙古模式,以补为主、重视语言的新疆模式。民族预科教育形成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多元化培养模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成为造就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金色桥梁。  相似文献   
969.
武显云 《民族学刊》2021,12(7):85-93, 111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因传播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而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文化认可等方面带来冲击和迷惑。民族高校要重视这些跨文化信息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威胁和跨文化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在外语课堂加强对跨文化信息的解读和鉴别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团结历史和新中国各行各业建设成就的学习宣讲,以此不断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70.
张姗 《民族学刊》2021,12(8):9-18, 121
作为中国最大的印支难民安置点,广西侨港镇成立至今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在侨港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当地归侨群体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深化提升,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形成并得以巩固铸牢。侨港镇的事实经验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个案参考,也为其他归侨安置地区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了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