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04篇
  免费   1039篇
  国内免费   427篇
管理学   3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949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225篇
丛书文集   4694篇
理论方法论   1200篇
综合类   24162篇
社会学   1280篇
统计学   39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98篇
  2017年   297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1663篇
  2013年   1601篇
  2012年   2134篇
  2011年   2501篇
  2010年   1977篇
  2009年   2135篇
  2008年   2164篇
  2007年   2605篇
  2006年   2549篇
  2005年   2193篇
  2004年   2139篇
  2003年   1981篇
  2002年   1665篇
  2001年   1380篇
  2000年   747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41.
北美新华文文学,作为具有特定时空意义和文化内蕴的文学类型,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自成体系的意象。这些意象包含有文学和文化两方面的内涵,因而可称作“文学性的文化意象”,此种意象的营造应该是北美新华文文学的重要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942.
郁达夫的诗学是一种感伤诗学,它在追究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最适合文学表达的问题上,是对中国“言志”、“缘情”诗学传统的丰富和发展,而这种丰富和发展则是中西文化、诗学激荡化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3.
汉语史研究基本理论范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研究的事实发掘成果卓著,令人目不暇接,但理论滞后于实际的状况却愈显突出,主要症结在于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还没有确立起来,所以导致我们连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都十分模糊。范畴的概括化与系统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程度的标志。确立科学的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当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以汉语史研究科学体系为构建框架,突出汉语史科学范畴体系的特点,按相对稳定的定型化思维样式来表述。无论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属性、汉语史研究范畴认识类型,还是从汉语史研究范畴视野来看,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包括基本概念、分期理论、史料科学、理论模型、方法论、学术视野、学术评价、学术演化、学术关系、学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944.
革命史体系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逻辑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在历史的共名之下,可以包含有无数的个别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在历史与逻辑的关系辨析中,对学科的学科本体的重新确认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总结,将文学史写作纳入到人类思想史的分析之中,在一般思维逻辑上确立一种历史哲学观念,从而把文学史学上升为文学史哲学。革命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不一定能成为文学史和学术史的全部法则,应该在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之内去寻找和确立人类性与个人性的尺度,以丰富人们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战争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45.
范式在中国教育学界的理论旅行,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语境.本文基于文本阐释学的"过度诠释"概念,指出了解读教育研究范式的合法性理路,分析了库恩意义上的范式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揭示出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内涵.笔者指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语境下,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是不存在的,而胡森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则是可能的 ,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范式"的意义理解和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946.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世纪难题.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一个单纯的农村经济每年发展多少、农民生活提高多少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制度的建设,农民具备现代的政治文化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农村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直接影响着农村未来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培育和引导合理的新农村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947.
李肖  朱晨  杨丽然 《创新》2007,1(1):115-118
文化即人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主体对人类文化中野蛮性、愚昧性不断扬弃的结果,是人类有目的、有选择地过滤人类文化、形成合理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国当前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精华”和“糟粕”的简单二分的误区,用外来文化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化,来开辟中国文化发展之路。弱化暴力色彩,强化仁政效应,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948.
龚晨 《创新》2007,1(5):67-71
党的自身文化建设与党内关系和谐紧密相连,党内和谐孕育升华党内先进文化,党内先进文化促进党内和谐;实现党内和谐,必然要求党加强自身的党内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党内具有先进文化。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党内文化建设;全球化背景下,党内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构建党内和谐必须加强党内和谐文化建设,将"四个坚持"进行到底,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坚持激发两大动力、坚持抓好四个着力点和坚持"五个相统一"。  相似文献   
949.
Educational scholars claim that teacher morale has suffered from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and constrained professionalism, but exactly what is most diminished by these pressures remains unclear. Drawing on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on public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 hypothesiz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hurt teacher morale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turnover by undermining the professional culture of the school and by diminishing teacher cooperation and trust. We find support for this hypothesis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 in 2011–12, and a follow-up survey from 2012–13. The analyses test whether a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comprised of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buffers the impact of these pressures that diminish teacher morale. Counter to past research, we find that a strong collective pedagogical teacher culture does not buffer teachers from the ill effects of negative workplace conditions in the form of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We also find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in the form of district dismissa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ikelihood of teachers leaving their school, and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mitigated by strong professional culture. We conclude that accountability pressures partly undermine goals of improving performance and equity in public schools by sowing seeds of teacher dissatisfaction and contributing to teacher turnover, thus thwar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truggling schools.  相似文献   
950.
和光翰  和少英 《民族学刊》2020,11(1):66-75, 136-138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可细分为白傣、黑傣、普洱傣以及曼仗傣等四个亚族群。由于历史渊源、分布地域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其信仰文化具有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不尽相同的特征。本文在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平傣族的多重信仰文化进行初步探析,认为金平傣族的信仰文化呈现出以民间信仰和南传佛教信仰为主、兼有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信仰的多重信仰文化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多种信仰文化长期交融与变迁的结果。这一结论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界对傣族似为“全民信教”(信仰佛教)或“双重信仰”(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的简单化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