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与科学交流,而较少关注礼仪.但是,礼仪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作者以清初的丧葬礼仪为例,从社会学及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儒家与欧洲天主教礼仪的互动与交织.在17世纪中期,中国天主教葬礼已经变得较为巩固,然而传教十和中国信徒仍然在为葬礼的具体形式寻求共识.文献显示,广州事件过后,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移植天主教礼仪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简单调整,改为进行一系列的重组,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如此之强势.  相似文献   
32.
《贝奥武甫》所反映的时代 ,是盎格鲁撒克逊地区尚未归顺基督教的时代 ,但诗中已经流露出朦胧的基督徒意识。基督徒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精神的同现 ,反映了日耳曼古老的文化传统与新兴的基督教文化的撞击与融合。贝奥武甫的形象便是植根于这一复杂的文化背景中的英雄 ,因此 ,相对于希腊史诗中的英雄 ,贝奥武甫的形象更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体现了欧洲史诗中英雄形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3.
西方伦理学各期基本特征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伦理学史一般被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各有其基本特征,它们可以从中心领域、主流精神、学术格局和争论焦点等方面予以考察。希腊罗马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德性论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人本主义、节制主义、幸福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紧密流派众多,各家争鸣热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生方式论中的节制主义与享乐主义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快乐主义与德性主义之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神学德性论和神学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神本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总体上是一派独占垄断地位;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道德能力论中的上帝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道德活动论中的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近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哲学;其主流精神有人道主义、个体主义、快乐主义、理性主义、主体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松散流派渐多,诸家有所争鸣;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性论中性恶论与性善论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之间。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语言学、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新人道主义、新个体主义、新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各类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激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伦理学学科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群己关系论中的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34.
尼采敏锐地洞察到,注重“工具理性”的西方文化造成了人的异化,现代人丧失了原本属于人的本质的精神属性,导致了现代人精神的阴郁和“无家可归感”。他预见到了欧洲人所必然要经历的一场传统信仰大危机,从而提出了一个与传统基督教价值观截然不同的新的价值观——“超人”的价值观。尼采哲学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于意义和价值问题探讨的先河,然而,他的学说确实没有给正义留下位置。因此,澄清人们的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说,在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萧乾小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萧乾小说独特的人性视角和善恶并存的生命意识,给小说带来了既忧郁又悲壮的诗化情调.萧乾小说在反基督教的表层叙事结构下隐含着从伦理价值建构方面向基督教文化寻求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基督教文化和<圣经>文学,带给萧乾小说抒情方式间接性、暗示性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36.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Christian model of leprosy care overseen by Catholic nuns in Quy Hòa, a leprosarium in South Central Vietnam, from 1929—when the leper colony was established—until 1975, when the American-backed Southern regime collapsed and all of Quy Hòa’s foreign nuns were forced to leave. Drawing on recollections of elderly residents of the former leprosy colony, it describes the close and loving attention that the nuns offered to inmates, an attentiveness that was informed by the nuns’ ethic of Christian sacrifice. The nuns at Quy Hòa successfully built a quasi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with leprosy-afflicted inmates. Their striking devotion to the ‘lepers’ resembles substitute motherhood. However, these recollections of that era also shed critical light on an approach to leprosy care that was premised on hierarchy, strictly enforced segregation from the wider community and pronounced paternalism towards all those who came under the nuns’ rule of care.  相似文献   
37.
本文从解释"本土化"概念入手,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对在华基督教本土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考察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进程,对理解明末以来天主教在华的历史状况,以及进一步探讨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8.
This study examines and compar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W (Meaning of Work) among Jews and Arabs (Muslims and Christians) in Israel and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work ethics among these ethno-religious groups. The MOW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on 898 Jewish, 215 Muslim and 103 Christian respondents who were currently working. The MOW dimensions were: economic orientation, entitlement norms, obligation norm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 intrinsic orientation and work centrality. The finding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st of the MOW dimensions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us groups. Overall, demographic factors partially explain the MOW differences. The MOW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an be explained mainly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Since there is mass Arab (Muslims and Christians) immigration from the Middle East to Europe this study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work and their work values and ethics.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organiz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9.
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漫长的渗透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化作用的“圆型”复合体,是立足于跨文化语境而形成的。而重感情和幻想的精神生活的基督教文化则对现代中国浪漫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运用基尔凯戈尔的宗教存在主义解读《雨王汉德森》的人物塑造、结构和情节。在人物塑造上,汉德森的内心体验再现了该哲学个体存在的定义;在结构上,汉德森在美国和非洲的三段生活经历象征了该哲学所描述的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三种生活方式;在情节上,汉德森顺应内心“我要”的呼唤远赴非洲探寻“爱”的真谛,体现了基尔凯戈尔宗教存在主义的精髓。汉德森的个人追求实乃贝娄为全人类设计的宗教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