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201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8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汉赋“受命于诗人 ,拓宇于《楚辞》。”汉大赋铺张扬厉、结构宏大、语言华丽、句式工整 ,这种审美情趣和特点直接受楚辞的影响 ,故有“楚艳汉侈”之说 ;抒情赋以《楚辞》为模仿对象 ,具有抒情述志 ,注重音韵节奏而篇幅不长等特点 ,它直接脱胎于《离骚》、《九章》。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需要歌功颂德 ,文人以辞赋创作作为进仕的手段 ;另一方面文人生活的困顿与挫折 ,诸多悲剧性的人生遭际 ,需要以辞赋写志抒情 ,楚辞也始终在赋家创作中起影响作用。以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为代表的以描写皇宫帝苑和帝王巡狩游宴为主要内容的汉大赋得楚辞之形 ,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代表的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的抒情赋得楚辞之神 ,二者对楚辞各取所需而面目各异  相似文献   
52.
本文分三个部分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 :一是其选篇原则。王夫之将那些能体现爱国忠君思想 ,并具有楚辞风格的作品入选 ,目的是“广三楚之遗风” ;二是“以意为主”的作品论析 ,注重联系屈原的情感、经历 ,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阐释作品的思想内容 ,“达屈子之情于意言相属之际” ;三是“认理唯真” ,“脚踏实地” ,虽不刻意于文字训诂 ,但对字句的诠释颇有独到之处。诠释楚辞而不自觉地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流露出来 ,这是“文字狱”盛行之时 ,王夫之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选择  相似文献   
53.
楚辞《招魂》用于为楚怀王举行国丧活动中招魂仪式第一阶段。诗序叙巫觋扮演怀王亡魂、上帝、巫阳,交代招魂事由。招魂活动始于楚境旷野秦、楚交接灵车时,由巫阳招魂至郢都修门,转由巫官工祝引魂回故居。该诗是屈原在祭辞基础上改创而成。其题旨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明招怀王之魂,暗寓忠君爱国之意。  相似文献   
54.
词于诗为别体,多抒写男女之情,且发展出一种更坦率的抒情方式,但"以雅为宗",却是两宋文人词逐渐凸显的旨趣。词在宋代既为配乐传唱的流行歌曲,自然有市井闾巷之歌与文人雅士之曲的分野。宋代都市经济繁荣,说书、杂耍、歌舞等通俗娱乐艺术成为都市的一大行业。而文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成为一时风尚。本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词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现象,以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5.
<经义述闻>因其恢宏博大,不仅完全涵容<经传释词>所表现出的语言学思想--诸如"声近义通"的原则、"因声求义"的方法、"依文作解"的语境观点,而且几乎随处可见到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语言观.王引之天才的语言审析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贯穿整部<经义述闻>,从而形成王引之的语言学思想.而王引之的语法观,既反映在<经传释词>对虚词的考释上,又反映在<经义述闻>对句法的推敲上,而通过对<经传释词>和<经义述闻>的比较研究,更便于深入理解王引之语法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6.
"燕青秋林渡射雁"情节在《水浒全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此暗示作品中的部分情节构思,与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富有诗意的情节,比喻、暗示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弟兄"最后将面临四分五散、惨遭迫害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57.
以文献、史书和传说等资料、地名学和谱牒学等为据,结合南北相关民俗,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襄樊名称来由进行探讨,重点在探讨"襄"的由来:相--相人--襄.巴人廪君系五姓都与东夷族关系紧密,因各种原因都迁居晋南,晋南结盟后,五姓适时南迁,经过今湖北省襄樊市襄城、樊城故地相氏控制今襄城故地及襄水,樊氏控制今樊城故地.襄地、襄水,相氏之地理山川;樊地、樊家坡,樊氏地理山川.相,后来演变为襄.  相似文献   
58.
晚唐五代词和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晚唐五代士人心态为基本切入点,探讨晚唐五代词之兴起。在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王纲解纽,儒学失去了其权威性,皇权也失去了其向心力,士人人格在乱世的震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顺时听命,追逐名利,注重享受娱乐,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士人人格的世俗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于是"词"这一原本流行于民间,只供佐欢娱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士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59.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 ,重点当然是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和艺术的需要 ,作者除使用80多个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外 ,还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约 2 0 0个左右的真实历史人物稍加变化 ,隐含到作品中去 ,以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人物是可以破解出来的。  相似文献   
60.
"富贵"这一批评范畴在词学中被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诗文批评,这和"富贵"范畴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其本身的内涵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关词的起源(民间、燕乐、秦楼楚馆)决定了词"绮艳"的本色,其繁盛时(宋)的社会风潮、文人时尚又决定了词继续流连与"温柔富贵乡"中.因此"富贵"这一范畴在词学批评中的具体涵义就在于奠基于词人深厚的学养和博富的才情基础,词创作要既脱却穷酸寒俭之俗态,又不仅仅以镂金饰玉的财富的铺陈刻画为能事,而是超越刻意的"富"的外在形态的描摹,追求天然的 "贵"的内在气象和神韵,营造出一种雍容典雅、风流闲淡、含蓄蕴藉、旖旎优美的气韵,如此"格高气逸,韵远思深",方为真知"富贵"之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