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02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473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新生代导演的创作走到21世纪的今天,渐渐凸现出两种风格、两类文本,这就是音乐情绪片和纪实片.情绪化的影片人物,"碎片"式生活幻影,拼盘式的镜像语言,MTV式的镜头快接方式,摄影镜头的激情晃甩,大段大段摇滚音乐演唱……充盈的"音乐情绪"弥漫在新生代早期的创作之中,颇具叛逆精神的摇滚乐似乎成为初期新生代群体作品的一致商标.这种音乐情绪依旧投射在进入21世纪的新生代作品中.而关注中国底层社会人生"当下处境"的纪实电影却成为21世纪新生代创作的主潮,成为新生代作品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572.
柳宗元在处理山水风物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其实是他那种抑郁愤悱的贬谪心态的自然流露.受南楚间的自然风物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使他心态中因负向贬谪而产生的沉郁愤悱感受得更加沉郁感伤,"闷即出游"的山水或田园生活体验成为他贬谪情绪得以渲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73.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政治舞台上 ,楚、吴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其文学创作也是出色的。但是 ,现存十五“风”诗却缺楚、吴之风。究其原因 ,在于楚、吴对于周朝的离心倾向 ,故而不为周期的邦国体制所接纳。十五“风”诗 ,楚吴“风”缺 ,说明了中原政治对异己政治的拒绝 ,说明了《诗》的政治倾向性 ,也说明了孔子“删诗”说的成立 ,从而证明了《孔子诗论》中对“风”诗的“邦风”限定的成立。  相似文献   
574.
《雾里看伦敦》是冯骥才20世纪80年代初期访问英国伦敦之后创作的一部散文集。从“他者”镜像的角 度研究发现,正是在这部散文集中,冯骥才表现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学现代主义两种互相矛盾的观念,这种矛盾恰 恰反映了现代性的两种互相矛盾又彼此依存的性质,即表现为现代性与自我批判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这一特征, 使得冯骥才突破了散文模式化书写,在文体上促使一种具有反思性主体的文化散文产生的同时,也从思想上为散 文书写增添了审美张力,从而对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5.
虞世南、褚亮、李百药三人所处基本相同的创作环境 ,承受着几乎相同的艺术文化风尚与文学传统 ,然而不同的生活遭际和性格特征造成了他们心理质素的差异和诗歌同中有异的艺术风貌 ,其诗风延承中的新变特色初步呈现出融合南北诗风以表现时代气象的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趋向  相似文献   
57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释文、注释或可商榷。《子羔》1、6号简的文字应读作"使无有小大、肥瘠",同篇12号简中"玄丘之内"应读为"玄丘之氵内",《昔者君老》4号简中的"发命不夜"读作"废命不赦",《容成氏》5号简中的"各得其"应读作"各得其列"。  相似文献   
577.
童琼  李晓钰 《南都学坛》2004,24(1):49-52
《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从模式结构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578.
《离骚》是《楚辞》中最瑰丽、最重要的一篇抒情长诗,被誉为《楚辞》之祖。而汉后诸籍,也常将《楚辞》径直称为“离骚”。历代研究者认为,此种现象为艺术上之假借。但笔者通过对《楚辞》的成书过程的考查和对有关历史资料的重新爬梳,认为“离骚”一词,不完全是用借代的手法以篇名来代指集名,而可能是一部真实存在之集名。且《楚辞》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之过程,并在汉代逐步完成了由个人别集向地域流派总集的转变。极其可能的是,在汉初刘安时已经存在一部名日《离骚》的诗人别集,并一直沿用《离骚》之名,直至《楚辞》最后成形即刘向编辑《楚辞》。  相似文献   
579.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中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君臣德行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而有关“治世”问题的讨论,大抵可置于以“德治”为核心观念的思想结构之中,体现着战国儒家德治为本的政治思想。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差异,如“君子”指称的变化、君亲观念的转变等,都与战国秦汉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80.
姚圣良 《云梦学刊》2005,26(4):46-48
在虚浮纤弱的初唐文坛上,革新派诗人“四杰”与陈子昂能够有所突破,写出颇具“骨气”的诗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楚辞》的接受。对《楚辞》的接受,增强了“四杰”与陈子昂诗歌的情感力量,也丰富了他们诗歌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