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0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248篇
理论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1039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当前中国仍然对人们的实际行为发生重要影响的传统价值取向主要有六类 ,它们是家族取向、权威取向、稳定取向、自保取向、安命取向和实用取向。它们同儒家伦理具有一定契合性 ,是儒家伦理的世俗形式 ,但在世俗化过程中有些经过了过滤、筛选 ,发生了扭曲。这些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双重的。其负面影响虽然遭到过近代以来许多激进知识分子猛烈抨击 ,但仍然是值得现代中国人予以反省和清算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2.
儒家文明是一个世界地缘政治的摹状词.作为政统的儒学,早在"五·四"前后就已崩塌;但作为一种文明体系、文化积淀的结晶,它本来就存活着,而且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儒家文明的生命活力蕴涵在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的道统至德中,其仁爱的原精神已经包容和涵摄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其宏观哲学思想、和谐辩证法可以为唯物辩证法提供动态中发展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人做人的信仰根基.  相似文献   
103.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相似文献   
104.
晚清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的重心由经学转入史学,就是所谓“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在学术演变过程中,“蜀学”也发生了这一“转型”,但没有与学术“主流”同一步调地将经学“边缘化”。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等为代表的蜀中学人坚守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把经学作为中国文化“根荄”的思想未尝有变,“六经皆史”的思想也始终未被他们接受,在经史之辩的积极回应中,彰显着“蜀学”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05.
儒家思想在由非汉族统治全国的元朝依然能顺利传延,虽然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非常重要,但如果忽视人在其中的因素,则无法对该问题完全解释。选取该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郝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还原、历史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郝经"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深入分析,发现汉儒在少数民族优势地位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反应,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及实践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儒家文艺精神不仅与政治伦理、社会规范和人格修养密切相关,而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儒家“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因此,现代社会需要借鉴儒家的文艺伦理思想和实践手段来建立新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7.
上博<诗论>的发现,对整个先秦<诗>学批评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一、在从孔门<诗>教到<毛诗序>的流传过程中,上博<诗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上博<诗论>对后世<诗>评具有指导性;三、上博<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的卷首提出的重要论断,关于这一命题,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即"六经皆史"的提出、内涵、意义及阶级实质来通观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全貌。通过具体论述认为,"六经皆史"是章学诚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以持世救偏的姿态出现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明末清初 ,天主教文化第三次传入中国。明清两朝在改朝换代之时 ,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的影响。王学在批判传统、否定权威方面为天主教文化的传播 ,特别是为传教士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实学的高涨 ,又为传教士在传教手段上走学术传教的路线 ,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的环境。但明末清初的王学和实学环境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明末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以及实学自身的流变 ,均使得天主教文化传播赖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变得十分不稳 ,再加上明末清初程朱理学的发展 ,传教士们在这样的儒学环境下择儒斥佛 ,是先秦儒学而非宋明理学 ,必然会遭到卫道儒士的猛烈批驳  相似文献   
110.
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舍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故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