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2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86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1305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中庸》为个案 ,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观察船山的《四书》诠释。可以认为 :船山读《中庸》说 ,其中以未发说和戒慎说为其核心。船山有关《中庸》的讲法 ,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 ,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 ,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认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 ,但顺承程朱《中庸》解说的脉络 ,延续程朱《中庸》诠释的问题性 ,吸取程朱许多的理学观念和诠释学资源 ,同时又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中庸》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典诠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2.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发挥着弥散性功能,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扫描儒家思想,可见其问题、理念、范式与时俱进;对其进行结构探悉,发现其主旨、论域、关怀一如既往;对其进行功能考量,得知其学术、治术、心术功能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23.
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共同特正是“无我相”;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也是“无我相”,代表儒释道三家精神的诗人屈原、王维和陶渊明三派诗歌,以艺术手段显现至高无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体”、在此境界之中,诗歌作为艺术家心灵的外化,绝不是中纯的语言文字对情感的渲泄,而是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通达这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正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根本精神,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中国儒家和西方经济价值结构的比较研究,发现儒家以“义一利”为价值结构模型,西方以“财富”为价值结构模型。儒家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义体利用”,表现方式是:强国的道义在于顺天时、尽地利、忠人和;安国的道义在于民朴民富;治国的道义在于蓄储俭用。西方价值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利体义用”,表现方式是:鼓励获取财富、财富规则和财富责任。儒家“义一利”价值结构与西方“财富”价值结构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评判话语体系,在中国现代“义利共体”的价值结构建构中,儒家价值结构提供着人文精神基础,西方价值结构提供着物质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5.
孔子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他对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三种关系的理解之上。"远"作为这三种关系的一种描述方式,在孔子思想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界对《论语》中"远"关注较少,因而以"远"为线索梳理孔子思想不仅饶有趣味而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6.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7.
在科学与各民族文化尤其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中,科学的文化本质最易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显现。因此,“西学东渐”是理解科学颇有特色的场域。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影响:一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二是对儒学、道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形态的影响;三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围绕这三个层次,文章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从儒学思想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构成了儒学思想自身传承系统的演化路径和存在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中,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决定了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虽然,在儒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历史上,儒学曾经被作为哲学(哲理化)、宗教(信仰化)和科学(技术化)而获得传承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遮蔽了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从而也就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29.
《原儒》批驳道家思想的主要理据是圣王模范与大易准则,主要理路是通过孔子儒家的正统观念的疏导与其经典文本的大道全体的诠释,及天人、心物的具体问题求解。总体看,道家思想先天不足,遭遇体用二分的认知困境;其后学主张维护帝制也迷茫本源,遮蔽儒家的大易融贯新论;但其宇宙论与儒家同一宗祖、齐头并进,为实际影响传统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思想势力。具体辨析其显学为老学与庄学,前者是开创者,与儒学在心物问题认识上高度一致,而本体理解上有实质差别,导致其本体隐显的阻隔;后者是光大者,其理据未真正自觉到孔子儒学的阳刚本性,但《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为孔子儒家的学术思想要领。二者归根于孔子儒学,获得本体支撑与雄壮力量,以免陷于枝用、虚荡。  相似文献   
30.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睿智的人生哲理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启迪作用。从德治观、义利观、刚健观来研究儒家理想人格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以期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社会能够同构契合和相互优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