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87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简要梳理了20世纪国内外尹湛纳希研究概况,从传记研究、作品研究、社会思想研究、文艺思想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尹湛纳希研究成果,认为20世纪以来尹湛纳希研究已形成规模,呼吁建立"尹湛纳希学"。  相似文献   
42.
试论孔子的富贵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的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43.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4.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呜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论语>内证和有关文献及文字训解、社会思潮和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5.
孔子的教育观有君子成人与完整人格、有教无类与面向全体、为仁由己与主体性、启发诱导与创新性、礼仁之道与修养德行、教学相长与为人师表 ,其中不乏素质教育的要义。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失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46.
试论孔子"为政先礼"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47.
孔子以"仁"为儒学的基本范畴,纳"仁"入"礼",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实现多民族融合统一的、礼乐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的封建君主制度.孔子的"德治"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形成体系,至董仲舒、司马迁臻于成熟,成为封建王朝奉行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48.
严羽和戴复古订交的时间在绍定五年 (12 32 )而非嘉定十四年 (12 2 1) ;严羽避乱返乡时间在绍定四年而非元年 ;严羽的《平寇颂》写于端平元年 (12 34 )五月之后而非绍定三年间 ;戴复古布衣一生 ,并未任过邵武军学教授  相似文献   
49.
虽然东西方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性,但是作为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出了有关中庸中道的思想。虽然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而言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无论对理解理论本身,还是研究中西文化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0.
孔子的通达以“礼”与“仁”为思想底蕴,以“中庸”为主要思想方法,既是对世事和人生透彻而睿智的认识,又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本文以《论语》述其要旨,从礼乐制度、个人修养、教育教学、治国理念四个层面来探析孔子的通达,以展示其高超、开阔的学识和气度,以及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