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87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81.
冯浩菲 《文史哲》2006,(2):48-52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也成为历来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肯定派学者理解为孔子称许管仲为仁人,这符合孔子本意;半肯定派理解为只谓其有仁者之功,未许为仁人,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否定派认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这是完全错误的。孔子评管仲为仁人,有其理论上的根据,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2.
"分"是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范畴,是其思想的重要落脚点。在先秦时期,荀子第一个把"分"发展成型构思想体系的基石性概念,"分"也体现了荀子有异于孔孟儒家的独特致思取向。荀子的"分"思想是对孔孟儒家思想的重要推拓,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3.
王新春 《文史哲》2005,(2):34-39
历史上,孔子一直被视为达致最高生命境界的圣人,而实成为生命境界哲学突显后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对其为圣人的所以然,人们的理解往往不一。北宋邵雍即对此有其独特理解。在他的天人之学视野下,孔子之为圣表现在:与大宇宙一体无隔,跻于天地境界;确立妙契春夏秋冬四个昊天生化万物宝藏的、浸润鲜明人文历史理性精神的、成就理想人生的《易》、《书》、《诗》、《春秋》四个宝藏;为“万世之师”,开拓出一种面向千秋万世的人生伟业。  相似文献   
84.
经孔子撰定的《五经》及其传记,即经学,乃中国古代文化之总汇;宗师孔子、祖述《五经》《四书》的儒学乃以人为本的"人学",它在构建和谐社会,避免人类生存危机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魏光峰 《殷都学刊》2007,(1):141-143
中和”思想是孔子全部思想的哲学依据,是儒家思想中至为宝贵妁价值标准,是指导人们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致天人之际的和谐的准则。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治国理政等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人与人的协调和整个社全的文明与和谐。孔子“中和”思想对于处理好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6.
排孔开新与国民性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国 《河北学刊》2003,23(3):174-17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文化新人为着中国现代文化价值的重建和文化信念的确立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激烈的排孔开新 ,由批判旧文化旧思想到重视社会主体———人的问题 ,主张进行国民性改造 ,这就为五四时期的排孔开新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样 ,国民性改造问题 ,就成为排孔开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链条中的一个关节点。国民性改造的讨论在排孔开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是新文化运动进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对问题讨论的一种深化。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 ,因此 ,它不会满足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破与立 ,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根本改善为问题的解决和答案。  相似文献   
87.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8.
秦简《归藏》与汲冢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韦弦 《齐鲁学刊》2003,(6):121-123
历史上确曾存在殷易《归藏》,汲冢书面世之前汉晋学者已见到过《归藏》。亲身参加整理汲冢书的荀勖于《中经新簿》中另著录《归藏》13卷,可见当时确已另有与汲冢书之《易繇阴阳卦》不是一种书的《归藏》存在。时人郭璞注《穆天子传》诸书所称引的《归藏》,当即晋中经所藏之《归藏》。以为王家台秦简《归藏》即《易繇阴阳卦》或以为秦简《归藏》内容本事多出《穆天子传》的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89.
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肯定了追求物质利益,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渴望富足的生活,弃卑贱的生活。其经济思想包括:“胜残”、“去杀”;“节用”、“爱人”;“轻徭”、“薄赋”;宁弃“利”而勿弃“义”。  相似文献   
90.
《古书疑义举例》一书是俞樾的代表作,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多从整体入手,从思想、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而对其中所涉及的某部著作所作的训诂研究则关注不够。本文试从该书对《论语》所作的训诂研究入手,来探讨其训诂成就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