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879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仁爱"是儒家思想文化基础和精髓,经孔子的总结与奠基、孟子的继承与发展逐步理论化、系统化。人类追求发展、建构物质家园的过程也是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当代人的精神家园面临分裂失衡的挑战:人生终极价值和信仰的丧失、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失衡、自我价值衡量标准的扭曲。挖掘和丰富孔孟的仁爱思想对建构"和谐家园"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有利于"安心立命之所"的构筑,有利于"自我和谐"的培植,有利于"人际和谐"、"人物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972.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基础.他提倡敬重父母、子承父志、慎终追远,认为个体精神自觉是行孝的基本原则."孝"与政治具有一致性,二者是分不开的.同时,孔子还提倡崇拜祖先,祭祀鬼神.  相似文献   
973.
《左传》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叙事作品,在叙事方面取得卓著成就。《左传》成熟的叙事艺术为后世小说所借鉴,《聊斋志异》就继承了《左传》以因果逻辑来谋篇布局的叙述结构,重视叙述故事的始末由来。《聊斋》还继承了《左传》想象、虚构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974.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失范状态,孔子提出以道德为本的整合社会秩序的主张。道德本位相对于武力本位、刑罚本位而言。孔子以为,由乱而治,最重要的措施是维护和重建“周礼”所确立的道德秩序,对人们施以道德教化,调节社会行为,以此化解现存社会问题。推行道德教化的主体是君子,作为外在社会规范的“礼”和人的内在自我完善属性的“仁”则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75.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义、利问题向来为思想家们所重视。自先秦以来,围绕义、利关系发生过几次义利之辩。就老子的义利思想来看,由于作为其立论基础的"道"、"德"有别于儒家道德的人伦性,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特点,因此,老子的义利观在路数上就显示出与孔子很大的不同。笼统地认为老子"义利俱轻",否定义和利,乃是忽略了老子道德的自然性这样一个立论基础,是以孔子及其儒家强调人伦性的义利观标准去衡量老子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6.
上博简竹书<孔子诗论>是孔子教<诗>的记录,它的整理和出版为研究孔子诗教思想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直接的材料.分析<孔子诗论>的文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诗>教思想,了解孔子教<诗>的内容和方法,总结孔子教<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77.
由《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目录出发,辅以其他公私书目,通过对部类成立、类目调整现象的考察,发现子学具有如下演变规律:先秦九流学说走向没落;“小说”实现古今名实合一;实用技术类书籍地位提升;由汉至清目录编者对子学、子书的评价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代子学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与术,学术与思想,学术思想与社会文化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978.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979.
孔子的政道     
孔子引领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经世品格。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政治首先表现为家政向国政的演进,这种演进的基础是德政一致和德位两分;其次展现为对僭政的拒斥,这种拒斥导致了政、治两分和正政的切身性和自下而上运动;再次呈现为以自正为起点的风化政治。风化政治基于德性的垂范作用。孝悌为政、僭政非政、风化政治,三大支点相互结合成就了孔子的政道。这种政治理解同时也以政治本有的教化性为基底,政教合一正是孔子政道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980.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都几次被驱逐。当他被新文化阵营抛弃后,落寞地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