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76篇
民族学   8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370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027篇
社会学   363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42.
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 --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造成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个案,进行都市人类学的考察,展示其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拟就当前中国西部地区实施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市回族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好回族社区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3.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可以以法律的民族志写作为其工具,进行法律的文化批评,用实践化的研究风格树立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44.
伊朗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在伊朗成为伊斯兰教国家之后,伊朗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穆斯林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在中国穆斯林文化教育及苏菲派门宦方面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5.
《根》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一部家史小说。小说在追溯家族七代黑人曲折命运的过程中,清晰折射出黑人祖先身上不同的文化身份。通过对黑人家族三个典型人物文化认同的分析来探析黑人文化身份的嬗变与重建过程,这将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少数边缘人群寻找精神归宿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如何保护,学者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梳理前 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及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 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的区别。将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大类,界定了各类农业遗产的特征与特 点。在结合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 握的八组关系,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的关系、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 系、保护主体与多方协调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现实保护与记忆留存的关系、政策导向与 制度建设的关系及保护主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 提出了一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策和 建议。  相似文献   
47.
何顿的抗日题材长篇小说《来生再见》,其写作的重心不在抗日,而在文革;作家关注的不是历史,而是普通人在极端政治条件下人性的挣扎。生存环境险恶严酷的抗战时期,主人公黄抗日能够应用自己的生存哲学虎口脱身,回到家中安静地生活;但在文革的政治环境下,他却被逼得装疯、吃屎,家破人亡,生活、人格肢解得体无完肤。作品通过这种对比竖起了一座文革无字碑,形成对文革无言的控诉。  相似文献   
48.
Although the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happened in the Soviet Union in 1986, we still do not know how the most affected states – Ukraine and Belarus – have managed this tragedy since independence.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uma, this article compares Chernobyl narratives in Belarus and Ukraine over the past 28 years. It shows that national narratives of Chernobyl differ, representing the varying ways in which the state overcomes trauma. Our understanding of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analysing trauma management narratives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new nat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se narratives also bring new insights to our vision of cultural trauma by linking it to ontological insecurit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state can become an arena of trauma process as it commands material and symbolic resources to deal with trauma. In general, it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same traumatic event can become a source of solidarity in one community, but a source of hostility in another.  相似文献   
49.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Dayak identity in the context of a violent conflict between local indigenous Dayaks and migrant Madurese in West Kalimantan province between late 1996 and early 1997. The conflict was widely regarded as an ‘ethnic’ conflict and, especially for the Dayaks who were involved in the violence, the idea of a fixed, Borneo-wide, (pan-)Dayak identity versus a common Madurese enemy was crucial. This notion of a unified, homogenous Dayak category was invoked notwithstanding the fact that Dayak groups differ greatly in many respects and that ‘Dayak’ ethnic identity is highly dynamic and flui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 which Kanayatn Dayaks perceived and invoked their ethnic identity during the conflict and how they later interpreted the event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Dayakness’.  相似文献   
50.
对于一种文化而言,文化的主体始终肩负着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与表述。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对于清真二字的文化表述,就是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知与阐释,是文化适融与创新的表现,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在大量回族清真寺清真嵌字联的基础上,从十个方面分析与归纳了清真嵌字联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对清真文化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