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5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篇 |
民族学 | 83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391篇 |
理论方法论 | 74篇 |
综合类 | 1379篇 |
社会学 | 22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156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苏海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97-101
距今8 200年至7 4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之一。但大地湾一期文化不是中国新石器农业文化的源头,它处于原始农业向"刀耕火种"农业的过渡阶段,仅仅是漫长的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在的渭河上游也不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唯一起源地,仅仅是黍作、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不过,从史前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看,渭河上游应该是西北地区黍、油菜等农作物和羊等家畜的重要培育地;考古亦发现大地湾农业文明向四周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32.
赵葆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2):101-106
文明是地缘的产物,东西方文明观念根深蒂固的差异源于地理因素。数千年华夏文明始终作为一种整体性力量而存在,文明力量是中国的战略优势之一;过去200年,中国成功地消化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伴随着美国衰落,中国海上进取的门户洞开,固有的国家战略也开始复活;中国应继续保持战略克制,与美协作,实施大战略回归,而西部战略通道的开拓将缔造全新的欧亚世纪。 相似文献
33.
34.
从傅雷与张爱玲1944年形成对峙的文章的主要观点入手,阐明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浓郁的英雄气质。张爱玲塑造的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共性:敏锐冷静的洞察力、细致精微的感觉和强烈的自省精神,不与周围环境随波逐流,认真努力想在物质或精神上抓住一点可靠的东西而最终失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人生的思考和她的结论。 相似文献
35.
吕春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62-65
二十一世纪初是一个互联网络大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网络时代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着崭新的网络文化的多方面的冲击 ,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又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改革开放事业糅合在一起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 ,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机遇 ,更面临着严峻挑战 ,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文化理论作为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6.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37.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把个人与社会从血缘、地缘或职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各自发展的主体,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创建契约型文化,实现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8.
"突击文化"是对延安文学发生语境的一种概括。它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的军事化色彩、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潜在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的角度研究延安文学,能够使延安文学研究从"政治"的视野步入更深入的"文化"空间,进而丰富我们对延安文学内在复杂性的认识。通过"突击文化",我们可以更新对于延安文学的认识结构。 相似文献
39.
21世纪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大方面去落实,它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40.
客观存在的同性恋群体长期以来属于人类学研究的禁区,其承受的污名和歧视使触碰这一领域的学者规模和作品数量相对稀少,这种情况在中国人类学界尤为明显。从学科认识论来看,同性恋研究经历了"性逆转"、"性倒错"的医学范式;异性恋框架主导的文化影响模式;建构学派的历史、政治、经济视角批判;以及酷儿理论的全盘颠覆和开放式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