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85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篇 |
民族学 | 83篇 |
人口学 | 34篇 |
丛书文集 | 391篇 |
理论方法论 | 74篇 |
综合类 | 1379篇 |
社会学 | 228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156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55篇 |
2009年 | 169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51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5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如何从新的角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回顾当前诸多阐释观点后进一步认为,研究者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应有更高的站位。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定义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个理论概念。为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在\"基本层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如下定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中文概念系统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中国理论。这一定义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中国理论,即在新时代世界格局中,一种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经验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中国政治—文化理论。从文化形式上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涵摄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文化,并以中国古典理论范畴阐释新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新时代特色的文化。从内容上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体用视角下,从文化战略、方针政策等层面规划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前景,开创了中华民族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交流互鉴的开放文明体系。因此,无论是文化形式,还是理论内容,它们都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理论的基本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理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词,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已经进入到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阶段。它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理论特征,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92.
康建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6-39
“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3.
以往研究显示,地区性别文化环境通常影响着个体收入不平等现状。为了探究国内不同区域的性别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将计划生育转向前的出生性别比作为反映国内不同地区“重男轻女”传统性别观念强度的操作化指标,运用多层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性别文化对个体的性别收入不平等有着多重影响,一个区域的父权制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平均收入就越低而男性的平均收入稳定,因此该区域个体的性别间收入差距拉大;此外,区域性别文化还通过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特征,如教育获得和劳动参与来对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产生间接的显著影响,地区的传统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下降而男性变化却不大,女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上升而男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下降,于是本就存在的性别差异增大。综上,这些研究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距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社会文化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94.
王超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05-1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需要迎合人们回归热土的意愿,要发展更离不开好的政策来扶持。现阶段,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其前景广阔,受到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95.
秦殿启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58-61
迟子建的小说文本钟情于历史,并吸纳了新的方法。尤其是有关“文革”史与伪满洲国历史的文学表达,作者擅长构建独特的人文视角,从日常生活写起,运用民间立场,书写平凡的生命个体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感受,显示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96.
15世纪,中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政府行为,影响广远。郑和与其从官马欢系穆斯林出身,遂使郑和航海得益于穆斯林文化。由于马欢通晓阿拉伯语、波斯语等穆斯林国家的语言,因此,郑和一行同中国南海与印度洋沿岸上的各国穆斯林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交流,对明代中国认识了解当地的民族及其迁徙、宗教生活与民俗、物产与经济提供了真实的情况。这对中国与不同文化底蕴的其他国家日后和平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之机,讲一下穆斯林文化与郑和航海的密切关系,兼及郑和航海史料的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条件、西域的屯垦移民促使汉文化的广泛传播、西域教育使汉文化逐步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文化维系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8.
从战国时代的《秦记》到六朝志怪文本,秦"大梓牛神"传说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古典文献对这种栖身于树的森林精灵及其灵验的类似记载,曾经形成一种特定的叙述模式或文化母题,它在人类学的视野观照下,彰显出巫文化在不同时代和民族原始遗留的世界普遍性。就其本事来考察,秦王砍伐大梓树的集体行为,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结合巫舞而演示的一场较为正规性的巫术驱邪活动。 相似文献
99.
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元代回回社会中的宗教制度和伊斯兰教法。作者认为,元代回回社会中存在着官方认可的管理者和更小的民间宗教事务管理者两套系统。伊斯兰教法约束了回回人的行为规范,并且对元代多元法律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回回法”同“汉法”及“蒙古法”有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0.
Miles L. Patterson Yuichi Iizuka Mark E. Tubbs Jennifer Ansel Masao Tsutsumi Jackie Ans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7,31(3):155-166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icrointeractions of pedestrians in Japan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y walked past a confederate.
Specifically, the effects of culture, condition (avoid, look-only, and look plus smile) and sex of confederate on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by passing pedestrians were examined in a field study on over 1000 participants. The hypotheses
of (1) lower responsiveness in Japanese pedestrians than in American pedestrians and (2) increased responsiveness as a function
of condition were supported in a series of log-linear analyses of pedestrian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Both of
these main effects were, however, qualified by Culture X Condition interactions on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with the large
condition effects present in the American pedestrians, but absent in the Japanese pedestrian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functions of glances, smiles, nods, and greetings in these brief encounters and how differing cultural norms
affect Japanese and American responsiveness. Finally,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nd the broader utility of this research
paradig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Miles L. Patterson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