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5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344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吕大临是关学研究中的重要人物。通过甄别当前学界关于吕大临生卒年的各种异说,可以得出吕大临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卒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并结合史料对《伊洛渊源录》卷八关于吕大临的《祭文》之作者作出合乎逻辑的考辨。 相似文献
32.
張壽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4
清代新義理學主要奠基并發展於徽州學者,從戴震、程瑶田、到淩廷堪,形成一個以追求客觀物則为目標的基軸。要分析这一成因,就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徽州的地理和學風特色;二、乾嘉學者對義理學的態度;三、徽州義理學之产生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33.
徐玲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80-85
戴震深明音之流变有古今的道理,在考古和审音的基础上,精研古音系统、发明语转规律,并将之运用于校勘。经其弟子段玉裁、王氏父子的发扬光大,以古音为钤键的校勘方法成为清代校勘的一大特色。戴震发凡起例,开始随文总结义例、误例,指导后学。义例、误例总结虽有后出转精之势,陈垣《校勘学释例》标志着清代校勘学体系的形成,但就其研究思路而言无不取法于戴震。戴震崇尚古本但不盲从,他凭借自己坚实的小学和文献功底,大胆改正古书讹误,形成定本刊行于世。段玉裁、王氏父子等步其师之武,最终形成了与以卢文弨为代表的对校派相抗衡的理校派。戴震对清代校勘学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34.
张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9-1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符际、跨时空的活动,其涉及的主体范围较为广泛.鉴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法诠释的现象,以《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及其在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对文化负载词语进行分类,探索《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及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35.
36.
郭明道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5):87-91
阮元在学术思想上虽然受到戴震的影响,但治学的侧重点和戴震显然有别。从治学实践来看,阮元注重求实、通博和经世致用。在学术渊源和治学宗旨上,他和顾炎武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7.
赵金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4):48-52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灵魂,也是中国自由诗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突破"新月"派的格律主张,将重心转向探寻诗的内在情绪和内在节奏,变格律美为旋律美,注重日常语言的运用,创造出了一种既有情绪节奏又有回荡旋律的具有散文美特征的自由诗体。这种诗体,是对"五四"以来自由体形式探索的一种新的提升;而他的以情绪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则又是对新诗美学原则的一次科学性总结和本质性阐释,对现代汉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思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94-97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39.
赵义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4):17-23
元散曲有小令、带过曲、套数诸体 ,对各种体式之特征 ,历代曲论家多有论说 ;以论带过曲和套数分歧较大。对曲中俳体 ,论家们亦有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40.
戴震治诗时遵循“思无邪”宗旨,采取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等方法,其说诗观点与《孔子诗论》相侔之处较多。戴震诗经学瑕瑜互见,客观性考证使其治诗态度较为公允,囿于传统使其治诗思想呈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