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啸 《学术界》2012,(3):208-217,289
隋炀帝设立的殿内省是一个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汉魏南北朝以来,家国不分的特性在九卿这类职官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殿内省既然专职管理皇家事务,必然会对九卿造成影响。同时,殿内省之部门大半来自门下,门下必有侵夺九卿权力之事实。本文认为,从行政分化上来说,尚书侵夺九卿职权;从家国体系上说,则是门下侵夺九卿职权。这就体现了从"家、国不分"到将"家"至于"国"之下的政治体制的进步。  相似文献   
32.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1,32(2):34-42
一个学人的学术档案,记录2010年学术活动及取得的成绩,是国家学术繁荣的缩影,是知识分子勤奋努力的写照。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因能改善环境、又令人赏心悦目而成为园林要素之一,同时,植物还是表达造园者思想和意志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多元的精神内涵,并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植物的象征意义能创造园林意境,提升园林艺术的感染力。以中国古典园林颐和园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了植物的象征手法在颐和园中的总体运用,揭示了颐和园中植物配植的文化内涵。结果表明,造园者通过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寄托美好愿望。这给现代景观设计以启示,即通过运用古典园林艺术精髓,以期形成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容并蓄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景观。  相似文献   
34.
颐和园、圆明园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区域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颐和园和圆明园为核心的清代园林区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周边地区的改造,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也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需要给予多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35.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建筑格局、建筑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区传统的宫殿建筑为本,使用汉族工匠和传统材料、工艺而建造,宫殿建筑将满汉文化融合一体,反映了满族发展进程中对汉族文化的继承与兼容。  相似文献   
36.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考试学价值。  相似文献   
37.
上阳宫建成于唐高宗时期,曾一度繁华,但玄宗后期成为冷宫,又随着唐亡而走向没落。上阳宫意象是唐诗中的常用意象,在应制诗、宫怨诗和咏物抒怀诗中都频繁出现。受时代背景影响,上阳宫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体现出华美与尊贵、幽怨与凄清、衰飒与哀伤等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38.
《李尔王》和《长生殿》基本情节结构均是围绕“情感线索”和“动作线索”发展的,前者是两剧的主要线索。两剧围绕“情感线索”发展的情节高潮和结局表现出与沿着“动作线索”展开的悲剧性毁灭情节的高潮和结尾相反的,或者说喜剧性的表现手段。前者中的暴风雨意象和后者中的月亮意象及花的意象分析两剧为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贞元十二年(796),德宗创立了神策中尉统领神策军制度.此后,神策中尉在名分上和职权上均成为神策军的最高统帅.神策中尉乃一个特殊称号,属于使职,又具有职事官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宦官迁转为神策中尉的过程是唐代官僚系统迁转序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重视公众的感知及参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公众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知特点及规律。研究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科研、游憩和教育功能虽得到有效发挥,但因阐释与展示的不足而导致公众感知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效果不佳; 基于此,从“点-线-面-场”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阐释与展示主题框架、设置多维游憩线路丰富阐释与展示形式、架构复合型阐释与展示系统、创新阐释与展示传播方式等策略,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感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