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65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195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242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邓小平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有过"三下三上",这都和毛泽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倚重,始终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感情。1933年,邓小平坚定地和毛泽东站在一起,第一次"下"。从1935年到1966年,是毛泽东把邓小平提拔起来的第32年。从1966年到1973年复出,是邓小平的第二次"下"的8年。邓小平的"二上"是林彪事件后,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了一定醒悟,决定让邓小平重新出山。邓小平的"三下"是个"伟大的悲剧",但毛泽东最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清醒,他没有听从"四人帮"的意见,相反,保留了邓小平的党籍,"以观后效",为邓小平更辉煌的"三上"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是贯穿整个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主轴。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而且鲜明地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实现了向现代民主意识的成功跨越。  相似文献   
123.
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突破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空白,使社会主义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观创新了认识社会主义的视野,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指导社会主义实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4.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涉及国际环境、国际战略目标、战略原则、对外方针和政策。新时代使其更富有求实性、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性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一致的特色。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对中国、对世界都意义重大,作为中国外交的指针,不仅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世界多元格局的进程,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妥善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又为国际反恐斗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5.
1956年毛泽东在主持写作“两论”的过程中,提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两论”从哲学层面发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声;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萌芽,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提供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奠定了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的认识基础,孕育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126.
所谓蟂矶传说,是指孙夫人为刘备自杀于蟂矶的故事。此事不见史书记载,杜撰系数高。明成化问,官方通过立庙对传说予以确认。此传说获得官方认同并形成广泛影响,离不开罗贯中对孙夫人形象的再创造,民间关于孙夫人投江而死的说法及“蟂矶”与“枭姬”音同,也为蠊矶传说的产生提供了一系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8.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充分体现了协调发展思想。协调发展思想主要有发展价值、发展战略、发展条件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9.
行状是一种实用性文体,为死者门生故旧主动或应邀而撰,目的为表谥。史料具有可性信,情感具有真挚性。但作者的身份和情感又使行状对史料的选择具有倾向性。《文选》“行状”类唯收任《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状主萧子良生前身后复杂的政治生态,在本行状中有曲折的透露。  相似文献   
130.
时至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邓小平的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制”为主题的一系列经济法制思想,对我国当代的经济立法、宏观调控、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