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期以来,奉行亲美立场的伊拉克库尔德人在美国的中东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伊战后,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标志事件,2011年美军撤离伊拉克为重要节点,美国的伊拉克库尔德政策可以分撤军前和撤军后两个阶段。随着伊拉克国内安全局势的恶化、伊朗支持什叶派力量的力度加大、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沉浮和美国中东战略的收缩,美国不断调整对伊拉克库尔德政策。该政策是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是美国将其作为维护中东霸权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依托。近年来,随着伊拉克国内反美情绪的高涨、伊朗地区影响力的增强、叙利亚局势的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美国根据中东局势变化和战略利益需要持续调整库尔德政策,伊拉克库尔德人仍将是美国中东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棋子。 相似文献
22.
程珂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4):37-40
本文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不承认”政策的具体原因 ,认为这一政策是内外部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内在要求是其形成的基本原因 ,外部环境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对其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23.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4.
近代以前的中国,无所谓外交,只是"理藩"而已.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涉外体制逐渐崩溃.此后,在外国列强的敦促下,以及国内洋务官僚的建言及推动下,清廷于1876年初步建立了近代使节制度,并逐步实现了使节制度的近代化.近代使节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韩官却加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4):42-48
13世纪中叶,一批西方使者进入蒙古地区活动,并收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不乏一些生活习俗资料。采章对这些习俗资料进行了整理研究,以期有助于对蒙古族古今民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郭剑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35-39
概述南京临时政府"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其所展开的外交活动,简要分析其实施"平和主义"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27.
临城劫车案及其外交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朝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1)
临城劫车案虽为突发事件,但因其而引发的中外交涉,却与当时的中外关系、列强联盟及北京政治相纠葛,大体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关系的某些基本特征,即每有对外交涉,中国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抗争,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各界和舆论压力以及职业外交家群体的努力所致,但最后的结果仍多让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之虚弱地位,以及职业外交家群体在挽回中国国家利权方面的努力之有限性。 相似文献
28.
陈兰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1):11-15
1989—1993年,日朝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冷战前后国际形势对两国的冲击。经过非正式往来和政府间的交涉,谈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在核查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谈判搁浅了。当然,日本方面在这一谈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9.
冯媛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43-46
王霸之说是先秦诸子在诸侯争霸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概念,其中以孟荀的王霸思想对后世的借鉴意义之巨大、影响之深远著称;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根源还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也造就了两国奉行不同的外交战略和价值观。将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孟荀王霸思想的分析与研究中,兼评中国"王道"外交战略与美国"霸道"外交战略,是总结当今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现实启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0.
李凡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5-23
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日苏三国关系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日本一方面对苏联采取谨慎政策,避免苏联干涉侵华,另一方面却打出反苏反共的旗号,以换取西方国家的绥靖主义政策,进一步发展为对苏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政策。苏联则一方面对日本侵华战争采取不干涉,避免引火烧身,另一方面却控制及占领中国边疆地区扩大自己的防线,加强本国边防实力,进一步发展公开援华以牵制日本力量。可以看出30年代日苏关系矛盾焦点在中国,日本要独占中国防止苏联插手,而苏联要控制中国防止成为日本进攻的基地。当然中国也要利用日苏矛盾维护本国独立及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