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9篇
  免费   32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管理学   2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21篇
丛书文集   1373篇
理论方法论   611篇
综合类   6618篇
社会学   859篇
统计学   30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484篇
  2013年   577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516篇
  2008年   543篇
  2007年   656篇
  2006年   725篇
  2005年   659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90篇
  2002年   507篇
  2001年   419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112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76篇
  1981年   62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61篇
  1978年   5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problems analysts face in determining how to estimate values for children's health and safety risk reductions. The first addresses the question: Do willingness‐to‐pay estimates for health risk changes differ across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if so, how?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age and risk preferences on willingness to pay.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reporting empirical evid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dult health and safety risk reduc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health and safety risk reductions in children is also provided. The second dimension of the problem is a more fundamental issue: Whose perspective is relevant when valuing children's health effects—society's, children's, adults‐as‐children, or parents'? Each perspective is considered, followed ultimately by the conclusion that adopting a parental perspective through an intrahousehold allocation model seems closest to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estimation problem at hand. A policy example in which the choice of perspective affects the outcome of a regulatory benefit‐cost analysis rounds out the article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62.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63.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4.
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社会(主要是在北京)遭到的拒绝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在摆脱自卑的重负和与城市搏斗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乡下人”的审美立场,构建了城乡异趣的文学世界,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自尊,达到了生命中的“高峰体验”,进而达到超越自卑的境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在心理的迁移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呈现了三部曲:感伤/回忆—嘲讽/抒情—白描/写实。在此基础上,《边城》意蕴、《长河》残卷也有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5.
依据近人徐乃昌《安徽通志稿.金石古物考》所著录的宋代石刻材料,考核《全宋诗》相关内容,辑录佚诗25首,可补《全宋诗》之缺。  相似文献   
66.
文章回顾了抗战期间武汉各类学校分别迁往四川、云南、鄂西等地的艰难岁月,陈述了师生艰苦奋斗,共度时艰的事例,表现了师生在温饱不保的战乱环境中发愤工作、努力学习、宣传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7.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 ,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 )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 ,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统计调查课程的现状与调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统计调查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改革,统计调查理论体系以及统计调查课程设置的不足,叙述了统计调查课程调整的思路。要实施这个思路,必须重视统计调查对象内容的变化,并注重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对统计调查课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9.
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性运用对于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成段表达能力是中高级英语口语训练的重要目标。口语课实行“从写开始,以写促说”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英语成段表达的质量,克服长篇发言的心理障碍,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加快语言习得的进程。  相似文献   
70.
颜面论     
颜面是由多元素多层项内容组成的多向度文化精神综合概念。故从个人、家庭、企业到国家都存在颜面问题。其礼义廉耻、自尊、个性、权利等成分若加以正确规范引导有其积极意义与价值 ;若表面化视为一种虚荣的名誉身份地位表现则易转为无形无味腐蚀剂。中国人最讲也最爱面子 ,是人情大如天、人际与人生哲学的发祥地和信奉者。它在表面人情味下往往成为各种腐败现象之温床 ,故无论个人、家庭、公司企业和国家只有育成科学合理正确的颜面观 ,才能抑丑恶扬美善 ,为自己和国家体面地生存发展争得颜面和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