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3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40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就共同认定:中国不但没有悲剧这种文体,也缺乏这种文体赖以存在的悲剧精神。钱锺书以《诗可以怨》作了一篇有力度的反潮流文章:中国的文学理论与西方一样,都推崇一种悲剧精神。中国正宗的诗歌传统渗透着伤春悲秋的悲剧精神,而以小说、戏曲为主要文体的民间文学则弥漫着大团圆的乐观精神。《诗可以怨》阐发出中国正宗的文学理论显扬悲情的传统,纠正了认为整个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的看法的偏颇。但如以悲剧精神涵盖整个中国文学,无视中国的小说与戏曲文本几乎千篇一律的大团圆,忽略中国文化排斥悲喜情感片面分化的中和特征,也会陷入谬误。在这方面既表现出钱锺书理论合理性的限度,又显出胡适、鲁迅、朱光潜等人认为中国缺乏悲剧精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02.
款 ,为侗语记汉字 ,侗语叫kuan ,按侗语的含义一是指交谈或座谈 ,二是指村寨自治订立的约法。在侗族社会中有许多关于款的传说 ,有许多款的遗迹 ,有的“款文化”则依然在当地社会中存在或发生作用 ,有的则已消失或淡化甚至边缘化。本文对侗族地区的款组织及其变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03.
本文通过对汉语、侗语和英语词的构成进行比较,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汉语、侗语和英语,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04.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致力于探究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聚焦先秦诸子。康有为提及的汉唐人物并不多,却对这一时期的董仲舒倍加关注。事实上,康有为不仅多次讲到董仲舒,而且作《春秋董氏学》对董仲舒的思想予以阐发。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表面看是对董仲舒的推崇,实则是借助《春秋》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透视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发,既有助于整体把握康有为对董仲舒的审视和评价,又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孔学观和董仲舒在近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05.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史学从上世纪初开始出现,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学者在其中成长起来;而他们的成长又为新史学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生力量.徐中舒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受赐于新史学又贡献于新史学的学者.  相似文献   
506.
刘少君 《民族学刊》2022,13(4):115-124, 143
本文主要是透过侗族的腌鱼文化来验证人类的饮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原因的,像是地缘性。侗族的祖先嗜食草鱼、鲤鱼的直接原因是鱼类的蛋白质比畜类的蛋白质更优,草鱼的营养价值地高过猪肉。侗族嗜鱼的间接原因是与侗族的民居建筑相关;因为杉木建筑易于失火,所以挖了大量池塘储水以备不时之需,也因为池塘容易孳生蚊蚋,因此必须大量养鱼以解决虫害的问题。侗族嗜鱼的另一个原因也和生态相关;亦即侗族早自明清时期就开始进行“稻鱼共生”的生产方式,农民将 “稻”和 “鱼”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让植物与动物迅速地建立起自然而互利的生态循环系统。侗族腌酸菜始于宋代,但是到了明朝腌鱼、腌肉的制作才开始流传。侗族的腌鱼是在咸的味觉之外,更增加了酸的口感与香味,侗族嗜食腌鱼,对腌制的态度极其慎重;何时腌制、如何腌制、有一定的禁忌,甚至有“酸神”的出现。“腌鱼”对侗族而言,早已从单纯的食物保存进入到美食欣赏的境界,更甚而进入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层次。  相似文献   
507.
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汉代铜镜和石画像中经常出现。宋代铜镜纹饰之中也曾有过这一形象,然而其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均有所不同。西王母故事并非自宋代流传而来,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熟悉宋镜中的西王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这一故事的思想背景,并讨论宋以来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