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96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 this article, I call for a phenomenological turn in educating white, pre-service teachers. As opposed to dominant pedagogical models which focus on changing one’s beliefs about race, phenomenology points toward the importance of pre-conceptual, pre-critical forms of racial embodiment. Here I draw upon recent work on the different between body image (beliefs about the body) and body schema (what the body can do). The worry is that existing forms of anti-oppressive education miss the centrality of the schema, and thus do not go far enough in uncovering the embodied, perceptual roots of racism.  相似文献   
82.
刘飞龙 《云梦学刊》2011,32(6):102-106
唐朝大诗人杜牧七绝之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有的给予了较为诚恳的评价;有的认为他的七绝某些虽发语新奇,但多直达,没有很大的成就;有的虽从艺术上对他的七绝进行了肯定,但却认为气格不高;有的认为其写景抒情之作大多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然颇多柔弱之风。特别是对其描写艳情的作品,则几乎是否定的态度。然而,有些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杜牧七言绝句往往具有刚柔相济的特色:刚而不流于枯直,柔而不失于绮靡。这与杜牧的出身经历、理想和信念等方面是绝然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3.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84.
杜诗学是燕赵学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地区在历史上涌现过一批独具特色、成果卓著的杜诗学文献著述,其中虽颇多散佚,但现存许多文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因此亟需对其存佚概况进行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85.
杜甫的亲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颇有个性色彩,其情感的广阔性、深重性、真挚性非常鲜明。这一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杜甫深受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其漂泊的人生经历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86.
在现代性视域下对爱姑和莎菲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对比与勾联,可发现她们叛逆性格的表层关联与现代性内涵的相异。如果说爱姑的抗争悲剧维系着深广的现实批判精神;莎菲的分裂生存则关联着人类精神追求无法圆满的永恒困境。若说爱姑形象负载了亟待“疗救”的创伤;莎菲形象则传达了女性关怀与自审的愿望。正是这 “互补”式的书写,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重维度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7.
《南行记》中的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切近鲁迅所说中国新青年,同时也最切近世界性的浮士德精神的人物。我在《山峡中》中的经历,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浮士德冒险故事。小说全面展示了作为现代人的我如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造就自己行动的哲学的内在机制,创造了一种永远向着未来展开的现代性伦理。  相似文献   
88.
Recent scholarship explores the relevance and canonical status of W. E. B. Du Bois in sociological theory; yet less is said about his contributions to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is paper interrogates the emerging meaning of W. E. B. Du Bois for sociology, and the nature of his canonical incorporation. We explore the less “official” dimensions of Du Boisian theory, and in particular two of his contributions to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double consciousness and autoethnography.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we suggest that Du Bois's incorporation into the sociological canon can be viewed as a process of “centering,” and argue that this form of sponsoring of Du Bois's work can elevate some interpretations of Du Bois to the detriment of others.  相似文献   
89.
《闽都别记》是清代福建地区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对这部小说中的海洋叙事加以梳理,从海洋观念的发展、海商形象自由精神的大量描绘、海洋文化下特殊风俗的体现、海洋叙事中猎奇性和纪实性并重的时代特色等四个方面,探讨《闽都别记》中所展现的多元化的海洋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0.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