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0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7篇 |
理论方法论 | 9篇 |
综合类 | 235篇 |
社会学 | 21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19-21
新疆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银行业经营效率不高;信贷资金不足,资金“饥渴”;社会信誉环境差,等等。而建设一个良好的新疆金融环境,又面临着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困难。应在加强政府领导、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努力工作,使新疆金融生态环境有一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22.
媒介版图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信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3):162-166
倡导媒介的版图与生态意识,是基于当前国内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意在强调在共时空状态下,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媒介制品,或者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机构有机配置与组合,也就是构建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是以整体的舍力而非单一的形式对人实施具体的影响,此项倡导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媒介的生态与版图意识还可以帮助梳理、调整当前媒介设置与媒介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这正是其紧迫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3.
西部开发与疏勒河项目中期计划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绍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5):114-117
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 1996年正式开始实施以来 ,由于国家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需要对初期确定的建设内容进行调整。本文从水资源的利用率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项目中期计划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4.
半干旱区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半干旱区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本区的生态失衡、结构失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对本区的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本文在借鉴国外同类地区发展经验及国内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本地实际,提出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七条对策. 相似文献
25.
许青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2):139-150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6.
生态工业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生态工业系统模型、特征、分类、实施途径以及生态工业系统与清洁生产关系等方面述评了国内外生态工业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国内外研究仅停留在传统产业园区的生态建设上,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工业城镇或更广泛区域构建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生态工业系统,并强调注重环境管理工具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
围绕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立足于移动数据业务价值网络的研究,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价值网络各环节价值增值的原理.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在有效运作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对移动数据业务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的方法.根据移动数据业务的服务对象,对市场需求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包括网络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虚拟运营商和用户在内的移动数字产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28.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还通过“自下而上”的作用机制影响着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构建了一个多agent模型,在考虑市场规模动态的情况下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数值实验和案例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市场规模有着密切的关联。成长型市场条件下,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力地提升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程度、创新成功率和创新收益。稳定型和衰退型市场条件下,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数字化程度和创新成功率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停滞不前,衰退型市场条件下创新收益还会逐步下降。这意味着并非所有的企业和产业都可以从数字化转型中获益,需要基于市场规模特征进行权变决策。 相似文献
29.
GENG Xiao-mei 《社会工作》2007,(6)
建立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引起了政府及各种组织的高度重视,包括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也积极的在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做出很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尝试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探究和谐社区的意涵,进一步探讨以专业的社区工作促进和谐社区构建。 相似文献
30.
Aysegul Cil Lawrence Jones-Walters 《Innov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1,24(4):467-479
Local action for bio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ensure better conservation status for biodiversity and maintain ecosystem services. In many places the rich biodiversity is still relatively untouched and represents an outstanding asset for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occurs mainly because of rapid changes in land use, urban sprawl,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cidification, eutrophication, desertification, overexploitation,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a clear need for a more flexible, people-oriented and visionary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resources. This article concerns “Local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s”, which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unicipalities and their local communities. Although biodiversity action planning is not a new concept, bringing a plan to life has significant societal benefits with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help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hile entailing close interaction of science, policy and society. This approach was developed together with project partner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n selected regions of the Western Balkans and it benefits from a range of stakeholders, including social and natural scientists, practitioner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ocal communities and end users in the frame of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and outlines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and the challenges ahead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