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353篇
社会学   102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本原问题是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古印度和古希腊在各自哲学观念形成之初就提出了这方面的思想。两者的此类理论中既有认为单一实体为本原的思想,也有认为多种实体为本原的思想;有不约而同地提出相同思想的情况,也有分别提出特色理论的情形。在两地提出的相同或类似观点中,不能排除二者有相互交流的可能。本原概念对于印度和欧洲哲学在后世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由于两地本原论在古代的差别,对后世两地哲学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古印度和古希腊的本原思想展现了人类思想的智慧之光,为世界哲学在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和理论前行基础。  相似文献   
132.
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古代民族可分为东部的肃慎、中部的秽貊和西部的东胡三大族系,他们对开发建设古代黑龙江地区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金灭北宋是中华民族内部事务,作为腐朽王朝的北宋是应该灭亡.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抗击沙俄,巩固东北边疆是有功绩的,但对黑龙江地区的封禁,使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3.
东晋南朝墓志的渊源、摆放位置、纪时格式及"一志多方"现象等若干问题,是前人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却仍有待深入的重要方面。东晋墓志出现的内在原因,是受西晋已经形成的使用墓志的风习的影响,源自西晋;而其所呈现出的外在特征,却又受到南方使用志墓砖铭的丧葬习俗,以及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东晋至南朝墓志发展、定型的过程相吻合的是,墓志的摆放位置、纪时格式也同样经历了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东晋、南朝墓志中的"一志多方"现象,虽然比较特殊,但大多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且出现的时间也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4.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又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部落与部落、社团与社团之间所产生的冲突和斗争,几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找到宗教信仰方面的因素。因此,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是考验各级负责人政绩十分重要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35.
赵天鹏 《国际论坛》2020,(1):55-71,157,158
中日两国在湄公河次区域长期存在着普遍竞争关系,主要表现为日本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争、地区合作制度之争、地缘政治之争与海洋安全之争。2018年以来,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双方在湄公河次区域出现了合作动向,主要表现为两国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日从次区域的“普遍竞争”关系到第三方市场合作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美国因素带来的国际大环境变化,助推中日展开区域经济合作;二是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一带一路”与“印太构想”的重要“节点”和中日的传统经济合作伙伴,为两国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广域的合作视角与具体的合作平台;三是泰国作为次区域中等国家,主动协调中日两国展开合作。尽管日本在次区域与华竞争的基本态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双方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两国的次区域合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6.
东汉初年和末年人口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延胜 《南都学坛》2004,24(3):10-15
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史书没有记载,但这又是研究东汉人口史的重要问题。东汉初年和东汉末年,是社会剧烈动荡和人口锐减的时期。具体而言,造成东汉初年人口锐减的原因主要有战争死亡、严刑苛法死亡、灾荒和饥馑死亡、疾疫死亡等。东汉初年的人口数量只有西汉末年的约30%,即约有户367万、口1800万。东汉末年,人口再次大幅度减少,原因主要有黄巾大起义、董卓之乱、李郭汜之乱、军阀混战等战争因素引起的人口大量死亡,多次发生疾疫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大约只有东汉永和五年的32%,即约有户310万、口1572万。  相似文献   
137.
Since the early 1980s, it has been accepted widely that there is a Far Eastern pattern of mortality, a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excessively high death rates among older men relative to death rates among younger men and among women.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a unique regional mortality pattern, applying primarily to Far Eastern population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mortality data of some Far Eastern populations reveals that changes in both age patterns of and sex differentials in mortality have been widely observed. Further, mortality patterns similar to the so-called Far Eastern mortality model have been found in many other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38.
Abstract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types of social services and spiritual messages that were provided by Baton Rouge area churches following Hurricane Katrina. Church representatives (n = 157) completed a 26-item survey which consisted of open and closed ended questions. The most common resources provided by churches included food, clothing, and financial assistance. Nearly 75% of churches attempted to connect evacuees with outside state and federal resources. The greatest unmet needs reported by churches included evacuee shelter and housing, and on-site computer and internet access. Churches recommend preparedness, triage care, and leadership for other churches that find themselves the first responders following a disaster. Because of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the needs of communities, clergy need to be trained in disaster management. Moreover, government monies could be well-spent in supporting faith-based disaster initiatives .  相似文献   
139.
位于洛阳龙门西南的平泉朝游是洛阳八景之一,此地在唐代中晚期存在一处包括宰相李德裕平泉山庄在内的别墅群。平泉又被称为灵泉,大概是来源于《穆天子传》所描述的昆仑仙境中泉水的名称。平泉别墅群至少包括六处达官贵人的园林式别墅,是以李德裕、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中期文人们所反复咏唱的景胜佳绝之地,在中国乃至东亚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0.
两汉士人阅读屈原的价值取向探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西汉而至东汉 ,士人对“不遇”问题有一个由感伤而走向思考的情感历程 ,而他们对屈原的阅读评价也有一个从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在“不遇”问题中 ,屈原的遭遇常常是他们动情的触媒 ,思考的参照 ,屈原的作品由此而引起他们特别深切的关注 ,而这样一种关切的感情也影响着他们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于是 ,在他们的情感活动中 ,阅读屈原与思考自身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激发 ,促动着情感活动的深入 ,他们在阅读屈原时的价值取向就随同对“不遇”问题的认识而发生变化。随着大一统政权的持续 ,随着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的强盛 ,士人在“不遇”问题上的激愤情绪渐渐转向出路的探求而趋向平静 ,他们并不能逾越忠君的道德域限 ,遂汲取儒学尊道自贵的人格力量 ,将退避自守的无奈转化为持文娱道的自觉 ,而提倡以明哲的平静来面对命运的坎坷。这样 ,他们的阅读屈原也就从最初的同情与共鸣而转向理性的阐释 ,将个人情感的会悟纳入儒学的伦理规范 ,由士不遇的命运感伤而转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 ,屈原形象中的个人愤世之情被弱化 ,而忠君眷国的道德意义被张大宣扬 ,并从此而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对屈原的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