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420篇
社会学   298篇
统计学   3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4,40(5):844-846
Interviews with senior crisis communicators explore how crisis recovery is defined and what role public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lay. Findings reveal recovery is measured operationally and short-term.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roactively addresses failures, is transparent and honest while positive, focuses on future directions, and rebuilds and repairs symbolic damage. Organizational best practices include tested values and crisis leadership. Publics can facilitate healing, highlight victims’ voices, and provide recovery evidence.  相似文献   
52.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product-harm crisis situations have on, a firm's spokesperson strategies in China's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127 product-harm crises, crisis type is found to be a predictor of spokesperson strategies. Compared, with Chinese brands, foreign brands are less likely to employ top-executive spokesperson strategies, during product-harm crises. Crisis severity was found to have no impact on the adoption of, spokespers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53.
也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哲学美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学科.哲学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人对社会(他人)的审美关系,人对自我的审美关系,而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因此,不同的哲学美学产生不同的生态美学,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主体间性”不能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只是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策略,不具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义,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不可能仅仅是“主体间性”的.所以,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才真正完整地以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辩证法为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提供了主体性的、客体性的、主客体间性的、主体间性的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4.
突发性的社会危机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从罕见雪灾到汶川特大地震;从举国震惊的“毒奶粉”、“溃坝”,到歌舞厅大火、煤矿事故等。频发的社会危机事件给全国上下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何及时有效地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社会危机事件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5.
文明生态村是海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这一成果需要进一步的保持,而旅游开发是保持这一成果的有效措施。通过对目前文明生态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和核心问题的剖析,指出了目前文明生态村旅游开发模式可能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构建了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6.
美国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普遍经营失败的深刻启示在于:核心竞争力中风险控制和承受能力最重要;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和培育必须坚持长期视角.提高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保障企业稳定盈利和成长并保持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植根于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论文分别建立了中固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指标体系和实证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31家中国证券公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样本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强;行业内出现明显分化;市场份顿年均增长、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本等指标对核心竞争力的估值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生态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理性、人性异化,将社会发展的前景寄予"生态"的追寻之中。生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认为结构化思维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偏执发展,弱化了社会其它层面的应有发展;一方面倡导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化思维方式,提出建立整体化社会发展的可能路径,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相互交织的共同发展。整体化思维与整体性发展的"生态式"思考,为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视角,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58.
在分析生态经济学理论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人口、生产和消费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框架。研究重点主要是在短期内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生态补偿研究,而长期必须从消费偏好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借鉴条件价值法、生态足迹和物质流会计、新制度经济学等方法。这样才能使生态经济学走出乌托邦式的哲学范式,接近公众从而找到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9.
"拉美化"是拉美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领域一系列问题的总称,这些问题的累积,导致拉美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一场持续十多年的发展危机。为克服这场危机而形成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及其主导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不仅未能消解反而加剧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危机。近年来,拉美左派政府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调整,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公正问题,促使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有利于民主、公正和发展的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60.
Rural bioenergy production is currently a much debated question worldwide.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ques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both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 world. In Finland, rural bioenergy production has traditionally meant the production of wood fuels for heating purposes. The utilisation of forest biomasses is undiminished even today, and other biomasses are scarcely used for energy p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widening the bioenergy production palette to include biomasses other than forest-based woody ones. This matter is approached from an environmental aspect us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Empirical data is collected from two Finnish rural periodicals. The central analytical tool used in the analysis is discourse analysis. Four different periods of discursive variety, based on the contents of the analysed articles,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data. In the first periods bioenergy talk was expert-driven and questions on non-wood bioenergy were dealt with varyingly. During the last period, a broad interest in rural bioenergy production evolved and more recognition was given to farmers' role as real energy producers. This raises hopes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rural non-wood bioenergy production in Fin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