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Over the years, noteworthy social workers have been interviewed for the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This article features an interview with Joyce Edward who is recognized for her many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s to clinical social work. Joyce has co-written or co-edited three exceptional books for the social work clinician, she has been an esteemed teacher and a vocal activist for quality mental health care. In this interview Joyce reflects on family influences, her work as a social caseworker, the psychoanalytic luminaries with whom she trained, her concerns about the clinical education of today's social work students, and finally, her perspective on managed mental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12.
《动物园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于1959年的成名作。其独到之处在于把现实和哲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文旨在剖析《动物园故事》中阿尔比哲学探讨的实现途径,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1)设置“完美系统”并展示其向“失衡系统”的渐次演变过程;(2)多层次平行结构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3.
The training of evaluators is an important task—important because of the good that well trained evaluators can do and because of the mischief that poorly trained evaluators can cause. There is broad agree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ing evaluators who are methodologically versatile and organizationally savvy. To accomplish these educational ends it is necessary to supplement classroom based instruction with experiential approach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an effective experiential educational program for training evaluators, assesses two operating programs agains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l, and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quasi-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s in producing important education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14.
金元浦认为文化的历史流传物作为集体文化记忆,是作为当时文化事件的延伸活动被记录的,是由诸多个体记忆碰撞、对话、沟通、交流而形成集体记忆的。集体前理解正是通过不断生成的第三生成物调整、修正、转换,生成新的文化集体记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改变传统文化意识的既成结构,形成新的集群/民族文化心理共同体。史蝶飞等认为当代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通过都市化的报刊阅读、旅游文化和教育选择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品位结构与身份认同。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不能简单地根据收入和社会行为进行界划,也不能仅仅按照西方通行的理论看待这一现象,它受到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语境的多维而复杂的影响。罗如春提出赛义德是后殖民知识分子中惟一一位系统探讨知识分子角色身份的思想家。赛义德心目中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是:以流亡者、边缘人身份,打破专业藩篱,秉持业余态度,坚持社会批判,面对权势说真话,成为普适价值的捍卫者。赛义德本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也表征了后殖民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性的角色身份及其认同期许。  相似文献   
15.
"晚期风格"是萨义德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更是理解他晚期思想的关键.萨义德明确界定了"晚期风格",并通过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和艺术名家等三种话语策略证明了"晚期风格"的自我放逐特征.他将"晚期风格"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美学类型,认为它是艺术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对日益临近的死亡的思考、体验和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的人类心智发展三阶段进化图式反映了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特征,汲取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以及泰勒的“文化遗存”和“人类心智同一性”观念。巫术、宗教、科学三者进化关系的探索说明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发展问题,以此揭示人类社会进程中文明与蒙昧、理性与非理性、现在与过去的关系,探讨人类心智发展的过程与归宿。其主旨本无可厚非,但其研究方法、理论观念及对宗教和科学本质认识的缺陷,使费雷泽在这一进化图式中所表现出的疑虑和不确定性常易为人忽视,他本人为此饱受诟病,《金枝》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相似文献   
17.
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萨义德于1978年发表的《东方主义》宣告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成熟.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分析了后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包括种族主义,国家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第五章“语言里的形式: 语法概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语法分析方法。他以概念为核心、以意义为基础,并始终强调语言模式的社会及心理基础。这种对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不仅体现在人们熟知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也体现在萨丕尔对语法系统的研究中。萨丕尔的语法分析方法有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他的心理学研究倾向不仅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的相关研究,还受到了德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影响。萨丕尔的语法研究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20世纪后期认知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也能够从萨丕尔的语法研究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当代著名作家A·沙马德·赛义德小说<莎丽娜>中三个女性虽同是娼妓制度和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但后来命运各异:查莉娜由被"损害者"变成了帮凶,莎丽娜则在其中不能自拔,娜希达虽然有弱点,但仍敢于反抗.  相似文献   
20.
陈瑛 《求是学刊》2003,30(4):29-33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文章从对东方主义含义的分析开始,以承接和递进的关系探讨东方及东方文化的真实性、质疑西方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论述东方主义话语的权力内质及萨义德的双重身份和处境.最后,止笔于中国该如何定义自身文化,向新世纪的知识分子提出了问题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