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2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0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110篇 |
理论方法论 | 46篇 |
综合类 | 330篇 |
社会学 | 111篇 |
统计学 | 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52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4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小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2):95-101
对《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1条的误读,引发了我国环境法学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违法性肯定论”与“违法性否定论”之争。上述两款法条,前者规范超标排污行为所导致的环境损害救济,其民事责任成立的“门槛”较高,但救济对象较广。后者则降低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标准”,但缩小了救济对象。两者为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提供了不同的救济途径,在司法实践中,应由法院根据个案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22.
论性自主权之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自主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内容主要包含保持权、反抗权和选择权。我国民事立法对性自主权的规定不足,导致受害人无法得到全面的民事救济。只有在实体法上建立健全性自主权侵害的民事救济制度,方可真正实现其充分保护。 相似文献
23.
毋庸置疑,在整个国际社会对环境犯罪处以轻缓刑罚的背景下,我国亦应该对环境刑罚采用轻缓化的原则。诚然,我国的环境刑罚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环境刑罚制度。在环境刑罚中要突出自由刑的适用,扩大并完善财产刑的适用,明确财产刑中过于模糊的规定,逐步改善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措施过于单一的缺点和功能上的不足,同时提高对辅助刑罚措施的关注。在环境犯罪方面,在适用传统刑罚措施惩治的基础上配合适用辅助刑罚措施,使我国环境刑罚轻缓化实践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相似文献
24.
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生态环境下的小城镇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组成内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不仅对国民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由于很多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镇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因此,我们不仅应从道路、环境等各方面加强小城镇的整体建设,还应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化、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 相似文献
25.
司春霞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76-78,88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利益的和谐,而现代立法其实质是一个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交涉过程,也即表现为立法的利益协调功能,立法通过通过确定利益主体的范围,分配权利和义务,确立一系列的原则和制度来协调利益关系,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6.
山西水资源短缺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因素,已成为紧缺性资源,缺水问题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性问题。山西是中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从考察山西省的缺水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原因,法律的层面提出了应贯彻执行节约用水、水价交易、水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兴水战略,以期缓解山西的缺水危机。 相似文献
27.
孙旭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63-70
基于山东N村手套加工厂及其环境影响的调查发现,村落内生企业的关系嵌入与乡村社会分化的叠加效应,是大多数村民面对环境危害而保持沉默的乡村逻辑。乡村作为兼具乡土底色与经济理性的生活共同体,被企业污染建构为具有统合性的整体受害者圈。“同住一个村”的共同体意识形塑大部分村民的环境沉默行为与少数积极分子环境抗争的自我克制,而企业生产建构的获利者群体进一步分化了受害者圈层,村落“双重圈层”互嵌式关系格局阻隔村民通过集体行动制止企业污染的底层路径。农村内生污染企业的嵌入属性加深了村落社会分化、侵蚀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基础,更提醒关注农村污染企业的社区嵌入与村民环境行为选择的复杂性关联。 相似文献
28.
29.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0.
科学立法科学性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立法是一国法律体系是否完善的价值判断标准之一,那么,如何科学解读科学立法的内涵及相关问题就是理论界和法治实践不能回避的。正是基于此种现实需要,我们对科学立法科学性的构成要件、科学立法科学性的阻滞因素、科学立法科学性的实现路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科学立法科学性的主体要件是立法权的专属性、主观要件是立法过程的有准备性、客体要件是立法事态的法调整性、客观要件是立法行为的程序性;要实现科学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对吸纳化、立法逻辑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视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专业化、立法效果的社会反馈化就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