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36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21.
《昭昧詹言》是方东树晚年为后辈讲论诗学的内容汇编,是桐城派诗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中对黄庭坚其人其诗的品评是全书较为典型、精彩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方东树多将黄庭坚与他所推崇的杜甫、韩愈及苏轼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并且以杜甫、韩愈为黄庭坚诗学之源。该书于黄庭坚诗的思想内涵缺乏必要的挖掘,但却长于分析其诗章法与句法,于诗的起承转合与格局布置的探研尤为精妙。另外,方东树还对黄庭坚诗的用典、用意及个别句法提出了异议与批评。  相似文献   
122.
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个性鲜明,神采各异,其间透射出关汉卿对妓女的深切同情。但因囿于所接受的儒家伦理文化,剧中又时而流露出文人的清高意识和对妓女的狎玩心理。这种矛盾心态揭示了一代浪子才人的道德困惑。  相似文献   
123.
方以智《东西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矛盾思想。他的“尽天地古今皆二”、“合二而一”、“交、轮、几”等光辉命题,充满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向近代实证辩证法转型的过渡形态,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4.
本文对方东树的"魂魄"论诗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认为方东树的"魂魄"论诗是对中国传统诗学"象喻"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5.
宋人说秦观诗如词,主要指其诗风柔弱,写儿女之情,语言华丽.后人因此讥秦观诗为"妇人语"、"女郎诗".其实,秦诗体裁、风格是多样的,不应以偏概全,也不应排斥其具有阴柔之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6.
唐朝贞观君臣吸取隋朝灭王的教训,推行"仁政德治"的国策,使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刑法宽平、秩序井然,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冶世.贞观统治集团行"王道"、倡"民本"本质上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建立理想社会的政治实践,把握住这一精神实质,也就会透过历史表象洞悉贞观冶世的全貌和特质.  相似文献   
127.
宫廷创作因其形式的刻板、内容的单一常不为人所重,但庾信在北朝时的宫廷创作及贞观文人的同类作品中却蕴含着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变因素:他们开始向雅颂和比兴传统复归。这无疑为诗歌创作走出宫体指引了一条健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8.
就北宋开封府界提点官略加分析,并将一代提点列为年表,为宋代文史研究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9.
本文将齐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自西周初叶姜太公封齐始,至春秋前中期管仲改革止.这一时期,齐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东夷人的"礼"、"俗"文化传统.第二阶段自管仲改革始,至田氏代齐止.这一时期,齐国开始接纳周礼,然而时移世易,齐人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有继承、有创造、有发展,从而形成了有齐国特色的周礼.战国时期是齐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齐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黄老思想为主体,包括儒、法、阴阳等在内的一体多元格局.  相似文献   
130.
作为中国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主帅之一 ,方克立在文化哲学研究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发展历程进行了拓荒性研究 ,通过宏观审视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贡献与缺失 ,批评了“西体中用”论的文化观 ,推进了对传统与现代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思考 ,从而就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方针、方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学派的“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