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8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84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368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32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宋代教坊与民间演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伎艺人承应内廷演出。宋代教坊凡遇大型节日庆典均要征集民间伎艺人入宫承应演出。第二,教坊伎艺人与民间伎艺人在民间节日期间以及内廷重大庆典时都有同台演出的机会。教坊伎艺人与民间伎艺人同台献艺,对教坊伎艺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博采民间众长的时机。第三,民间伎艺人与教坊伎艺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坊伎艺人因年老、战乱等原因流落至民间;而民间伎艺人因其伎艺精湛而被征入教坊,这都促进了民间与教坊伎艺的交流。另外,宋代教坊乐艺组织对民间的影响也很深远。 相似文献
72.
宋豪飞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2):105-110
江南桐城"方氏三节"于明末清初即享誉诗坛,其中方维仪诗画成就最高,然其婚姻短暂而不幸,归家守志清芬阁。她著作较多,流传极少。诗存百余首,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感伤诗,抒发了一个守节殉道者的内心孤苦悲戚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节妇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困境;二是忧时伤乱之作,反映明季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其诗感情细腻,真挚沉郁。 相似文献
73.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00-106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4.
喻世华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83-89
秦观是苏轼最中意的弟子,元丰时期他们相识、相知,元祐、绍圣、元符时期政治上同升并黜。“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文才、生活诸方面的契合。他们和而不同的相处、相交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5.
吴强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5):94-98
方东树把文、理、义作为诗文鉴赏的审美对象,并构建三者审美标准,不仅有整体上的体悟之论,更有具体而微的审美范式阐释,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模糊性;以“通其辞“通其意”为视角,构建“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交互往复的鉴赏途径,深入到事理、文理、心理三者的赏析,此其对“通其辞,通其意”的创新;把“知人论世”作为诗文鉴赏的基本原则,不仅考量诗歌的社会功用,又考察诗人作品的时代色彩,扩大了“知人论世”的功用.这些鉴赏理论不仅有桐城派师承因素,更有汉宋兼容的学术文化背景;构筑了桐城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76.
26 0 0多年前的管仲从水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上 ,全面而深刻地论述水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中外史上是一个创举。通过探索 ,旨在了解可持续发展水利深厚的历史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7.
彭敏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9,19
清代诗人方希孟曾两次入疆,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方希孟的边塞诗中,可以窥见诗人在疆时的复杂心境,以此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8.
颜之推的《观我生赋》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其创作时间应在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577)至静帝大象二年(580 )之间。此赋独特之处在于反思历史与观照人生 ,在于作者对故国、对命运的理性思索。而这种重叙事、重理性的特点与北朝文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9.
皇权政治背景下的奇特景观:忠文化与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2-125
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推行"忠君"文化,倡导关羽崇拜是其重要环节。历史上,关羽一度是以"义""勇"形象出现在世俗社会中的。后来被塑造成"忠"的典型而加以顶礼膜拜。明代对关羽的崇拜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清代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在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之后,忠君文化终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0.
萧平汉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83-85
多数学者认为董仲舒不是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人,肯定卫绾为第一个。笔者认为卫绾所提出的罢黜不是诸子百家,而仅仅是纵横家与法家,也不是后来意义上的罢黜百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罢黜百家的是李斯与秦始皇,不过他们所罢黜的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在内的百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