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181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88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从抚河河道变迁的事实出发,得出其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提出应加固抚河右堤、疏通东汉河与开挖下游东分流河行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2.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的人性进化观,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并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先验性的主观理论架构,体验性的感同身受而走向超验性的终极关怀.自然,鲁迅的进化论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也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73.
实证方法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体方法。可证实性原则是实证方法的核心。经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的介绍 ,这一方法在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影响及于每一学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在此一方法的基础上吞吐中西、融会创新 ,构建起各富特色的学术体系。经过实证方法的洗礼 ,传统思维方式获得了改造 ,科学思想与方法深入人心 ,民国学术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4.
民国前期,傅增湘三任教育总长,这一时期的教育部相对而言最为稳定。他一方面近承范源濂执政思路,在用人及施政上延续已有局面,保证了教育部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远绍蔡元培余绪,任内连续三次召开全国性专门教育会议,商讨民国教育发展大计,并据此修正和完善各项教育法规,把教育部施政水平推进到新的阶段。傅增湘三次任期内教育部的种种作为,不仅对当时教育事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民国教育的后续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5.
齐梁体诗是盛唐诗人在近体律诗定型后刻意仿效齐梁诗风或诗律而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岑参《夜过磐豆隔河望永乐寄闺中效齐梁体》诗不仅在表现题材和诗情、诗境等方面效齐梁赠妇寄闺之作,而且在写法上也通篇皆对、假物比象,充分体现了齐梁体绮秀映带的艺术特点。王昌龄《诗格》齐梁调声条反映了盛唐人对齐梁体诗调声之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论总结,后人谓唐代即有齐梁调诗是对此书原文的误读。杜甫戏作的吴体诗《愁》与唐人所作、所论齐梁体在诗歌体式和格律方面均有显著之差异,吴体与齐梁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体。盛唐人之所以不太热衷创作齐梁体诗,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时人普遍对齐梁绮靡诗风和严苛诗律持批判态度是其中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6.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体在域外发展的支流,韩国辞赋作品是汉学研究的“新材料”之一,了解和借鉴韩国学者研究韩国辞赋的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韩国辞赋乃至东亚汉文学。韩国学者不仅全面关照韩国辞赋并梳理其发展脉络,也尝试就某一角度,如属于主题范畴的“和陶辞”、属于形式范畴的“科举赋”等予以历时性考察,梳理其发展脉络,而且重视对一些重要的赋家赋作的个案研究。然而相对辞赋作品之数量而言,相关研究还远不够深广,须不断开垦和经营。  相似文献   
177.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年,"杜诗学"研究领域理应努力通过当代中西学术的汇通和中西诗学理论的契合,以新的研究视角深入审视杜诗艺术的特质,不应视之为玄妙的"奇变"或"天机"。运用当前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悖论诗学理论来考察,杜诗艺术在句法意象组合方面具有典型的诗学悖论特质,亦即前贤诗评家所谓的"新变"或"格变"。当代"杜诗学"的构建理应展开悖论诗学的新视阈,多层次地深入阐释杜诗艺术的奥秘与魅力,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国际化的学问,以有利于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8.
杜甫在夔州的两组七绝,均是以当时现实的安危而抒发其忧喜之情的.心系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是其诗的可爱之处.杜诗为史,也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79.
中国近现代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演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大翻译家,严复有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同为大翻译家的鲁迅与傅雷也是如此.从严复、鲁迅到傅雷,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有了显著的演进.严复标举"信达雅";鲁迅提出"宁信而不顺";傅雷则追求"神似"的"化境".近现代中国这一系列翻译理念与翻译策略的变革都是由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0.
罗敷夸夫中的误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各种选本及大学、中学教材,对罗敷夸夫的几处注释,不够严肃,忽略、歪曲了罗敷的原意,贬损了罗敷夸夫的美学内涵.从罗敷的感情流动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着眼,本文对罗敷夸夫中的几处误注,作了辨析.对几部大型工具书的注释,本文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