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8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民族学   28篇
丛书文集   455篇
理论方法论   96篇
综合类   2302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6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2.
近代中西学之争与严复译介西方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严复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特别重视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哲学与逻辑学理论 ,他力倡逻辑学为“一切法之法 ,一切学之学”,深刻批判了中国旧学的逻辑方法论 ,真正启动了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3.
王焕然 《南都学坛》2003,23(5):56-60
汉赋常常虚构人物,假设问对,并在此背景下虚构情节,亦多言及鬼神怪异,从而使其具有了小说意味。俗赋一体,有一定情节,通俗浅显,幽默风趣,小说意味甚浓。汉赋小说意味的成因主要是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方术的流行及赋家对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撰述,散文发展演变阶段或时期的划分,应注意从作家创作、散文自身和散文文体三个角度审视,其中从作品自身的状态体认散文发展演变的规律较为适当;对散文内容的安排,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跳跃性的内容缺失;散文史作家选择的不一导致散文史撰述作家层面上的不平衡,影响对散文史流变的体认;散文史引用的作品,谁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客观上形成散文史撰述不同的文本走向,继而有了作品层面的不平衡;散文作品艺术特色的评价见仁见智实属自然,但或东或西及同一文本的不同评价易让读者迷惑,撰述者需寻求评价的客观性;散文流派的论述,分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共性,合论不见流派中人的创作个性,显然需要将分论与合论综合在一起考察彼此之间的联系;辞赋与骈文入散文史素有分歧,它本是不同散文观念的结果,而文体限定性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使撰述者的论说往往有一定的程式,缺乏活力.因此,重写散文史成为新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风行一时,进入新世纪仍然热度不减,聊城作家刘凤起出版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手杖》值得关注。该作品在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出作者对官场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在具备同类题材作品共性的同时,因其特定的生活体验、地域文化和创作技法呈现出自身的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6.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与王琳《六朝辞赋史》是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史的两部巨著,程著注重辞赋的类型化分析,王著则以作家作品分析见长,二书在叙述视角、叙述方法、行文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书写过程中,二书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广博宏富的学术视角、客观的写史态度等。二书的论述,能够形成互补态势,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史全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7.
原作风格在译作中的传达和体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家刘炳善对翻译风格问题的思考直接指导其翻译实践,对其翻译思想的梳理将给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带来多种启发:翻译前对文学风格问题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译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主观上做出努力,并创造客观条件,与原作者成为穿越时空的知音才能探知原作精髓,这是译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对原作者风格最大程度的再现和译者风格的呈现是可以统一的,也是必须统一的,这是译作作为译语中成熟的独立作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8.
经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论篇中表现出的取经典为模范的思想,即刘勰有意识的"宗经"为其文学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依傍;二是刘勰的文学本质观与经学有显而易见的牵连;三是刘勰的文学作品论向经学的复归;四是创作论中的物感说与通变观对经学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9.
葛景春先生《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一书不是对李杜进行简单的优劣品评,而是深入到唐代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论述从李白到杜甫的诗歌流变的现象与原因。他从李杜所处的时代的变化、文化诗潮的转型以及李杜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对李杜之变进行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唐盛世浪漫诗风向以杜甫为代表的衰变之世写实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0.
张耒晚年"乐府效张籍",走的是相同的"复古"道路,即发扬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北宋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弊端、民生疾苦、风俗人情,再现了汉乐府风歌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