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55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出发,柘枝舞别具华丽、飘逸、妩媚甚至艳冶的风情之美。其华丽、飘逸。多姿多彩的风格是统一的体系,与文献记载中的“柘枝舞”、考古视野中的“柘枝舞”和唐代诗赋中所描绘的柘枝舞的风情之美相一致。柘枝舞的这种风流情韵和文人的好尚与柘枝舞人的专业化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2.
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问题,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不单纯是改进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学内涵建设问题。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品质。搞好课堂教学,仅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政治理论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设计再好再完美的一堂课,如果没有教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没有形成师生情感共鸣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动之以情"有时比"晓之以理"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73.
运用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调查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及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倾向。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风格,同时,理工科学生也具有独特的英语学习过程特点。对此利用匹配和失配的教学策略,提出教学建议。同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学习中的现象,提出有待进一步发掘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校内外师范技能素质培养平台,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与相对封闭的教学过程,探索师范教育专业开放式教学。  相似文献   
75.
以《东京梦华录》为中心的“梦华体”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归于地理历史类的<东京梦华录>的文学本质方面遭到忽视.实际上<东京梦华录>处于笔记小说发展历史的中心环节,它上承汉唐笔记风土之长,下启宋及宋后笔记小说描写城市繁华与市民日常生活之先河.尤为孟元老所采取的"不以文饰"以俗为主的手法,创造了一种韵散相间,短小清新,上下通晓,亦庄亦谐的"梦华体",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习俗史地著作的,以城市市民生活为主流的笔记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76.
"文如其人"观念在中国文艺理论的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印迹。关于"文如其人",大体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作者道德人格的一致,一是强调作品风格与作者气质性情的一致。这两种观点均无法揭示作品和创作的真正本质,均不能带来对作品和创作的更深入地理解。以道德人格或气质个性统一"文"和"人",既是束缚了"文"和"人",又是曲解了"文"和"人"。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还魂型爱情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历代还魂型爱情小说创作中的四种形态,并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幸福观的角度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78.
《二十四诗品》一般认为是晚唐司空图所撰,近年来其真伪问题引起学界热烈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有关《诗品》文献的辨析、《诗品》的版本源流、司空图与《诗品》诗学思想的异同这三个方面,由《诗品》真伪的讨论还引起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如对古籍版本的重视,对《诗家一指》的研究等。本文综述了这场讨论中正反两方的意见,以见这场讨论的概况和意义。  相似文献   
79.
形式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是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背离的。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根源和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与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有关。反对形式主义需要标本兼治: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  相似文献   
80.
佛教文化是昊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伦理型塑了吴地人的性格,渗入吴地人的生存方式中。吴地人生活在“去恶向善”的佛教氛围中,具有“善”的品性,表现为吴地人的生存方式就是“知足”。吴地人对世间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态,具体体现为:不比较、不计较;不贪求,不铺张;有节制,善于精打细算;有理性,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