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7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1篇 |
理论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105篇 |
社会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高昌墓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铭文格式、书法风格等角度对近年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新出土的5方墓志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铭文内容,对隋唐时期生存在交河地区的粟特人的状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交河地区粟特人与高昌地区粟特人的不同等。 相似文献
83.
于卫青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13-117
亚述帝国灭亡以色列王国之后,大部分以色列人被强制迁移到亚述帝国的其他地区,并逐渐为当地居民所同化,造成了"10个支派"以色列人的遗失.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分析,这种遗失是这10个支派内部交往和它们与亚述之间外部交往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犹太民族的独特宗教性和亚述帝国的征服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4.
新出汉文《下部赞》残片与高昌回鹘的汉人摩尼教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摩尼教研究的角度, 整理了在大谷文书中新发现的一件汉文摩尼教《下部赞》残片, 推测该残片出土于吐鲁番盆地, 大致为公元9世纪前后的抄本。它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昌回鹘境内汉人摩尼教团的存在。本文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几件吐鲁番汉文摩尼教文献的内容和时代, 以及吐峪沟的摩尼教洞窟, 探讨了汉人教团的活动情况。与粟特或回鹘摩尼教徒一样, 他们也有一定的寺院组织, 举行着日常的宗教仪式, 同时也进行着经文的抄写。 相似文献
85.
史籍中唯有《新唐书·地理志四》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唐西州各县的等级,但二书所载不同,前者记高昌县为下县,后者载为上县。本文分析出土文书,结合史籍有关记载,从乡里数及户口数、官吏人员的配置(县尉和县佐史的人数,是否有录事史和仓督)、官吏的散品与职事品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对高昌县的等级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上举二书的成书年代与有关内容,认为龙朔至永淳年间(661~683年)高昌县应是上县,《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左右高昌县可能降为下县。 相似文献
86.
吐鲁番发现的萨珊银币及其在高昌王国的物价比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结合有关历史文献,详细探讨了萨珊银币作为麹氏王朝高昌的基价货币,在政府税收和民间商品交易中的比值。肯定它在西域通用了一百三十余年,这是中外货币史上的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87.
杜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16-18
战争的破坏,统治者的榨取,致使地力衰竭,发生粮荒。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引发瘟疫横行,人口减少,这一切成为西罗马帝国衰亡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8.
孙鹏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55-58
城市化广泛传播了城市生活方式和罗马文化 ,促进了帝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自治制度 ,解决了兵源和官吏短缺问题 ,巩固了帝国在行省的统治 ,促进了帝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加速了西欧凯尔特人的文明开化 ;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加速了基督教的传播。但是政治因素的介入和过度忽视经济基础的作用 ,片面追求生活方式城市化 ,造成城市财政困难 ,削弱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89.
罗马帝国警察体系是奥古斯都执政时期在首都地区建立的一种警务方式,它由近卫军、城市军团和消防军构成,专司警卫元首安全、镇压国内暴动、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清除内战阴霾、促进社会稳定、突出元首威仪的需要,也是元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具有集中程度高、职能健全、警政合一、军警合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90.
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53(5):605-611
本文着眼于近代世界发展潮流 ,运用中日比较的方法 ,考察和分析日本从“锁国”向“开国”的转变 ,认为 :虽然两国都是被西方打开国门 ,但日本较快地从被动走向主动 ,即使在明治维新前的 1 9世纪初中期 ,其走向世界的规模、效果 ,也都在中国同类举措之上。日本在以西方作为“开国”的主要方向的同时 ,还从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出发 ,将对华关系视作战略问题 ,欲经略朝鲜与中国 ,以与对西方外交相平衡。 1 9世纪 60年代 ,日本在时隔两个多世纪后 4次遣使上海 ,就是由上述倾向促成的。这是日本试图直接对华贸易的积极举措 ;而来华日本人的见闻 ,则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