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70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3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自动云纹干涉系统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云纹干涉系统,包括其基本原理、软硬件设备、特别是干涉条纹的自动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在复合材料的层缩区应力分析、叠层面应力分析和Iosipescu试件应力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32.
借代是最重要的修辞格之一,它与词在修辞上的借代用法不同。二者的区分一直是修辞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也成为目前修辞学、语义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词义的引申变化、借代发展为借代义的条件等方面出发举大量例子阐述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333.
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给出了E—矩形周期半群的格林关系蛋壳图的精确结构.  相似文献   
334.
论《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定型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有意让人物一出场便确定其基本性格特征,而后则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再通过人物自身及他人言行的"显示"加以强化,使其性格特征在叙事形态的外在层面上少有逆向或多重变化,呈线性稳定发展趋势.定型化表现在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场上,具有定形、定性、定行的程式化特点.这一程式化的运用对小说文本的结构形态产生的辐射功能和在叙事操作中形成调动读者期待效应的审美张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5.
辞格之间相互交叉、边界不清,对它们的区分往往或此或彼,无所适从,这主要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辞格是特征范畴。作者认为辞格是原型范畴。文章首先对比喻、比拟、拈连、移就、通感这五种极易混淆的辞格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格位和格位变体两个概念,进而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整个辞格进行了原型范畴的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336.
虚实现象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从哲学、思维以及英汉语言差异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汉英翻译词语虚实、数字虚实以及语气虚实三方面作了探讨,并指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37.
所有的诗歌中都含有历史的因素 ,每一部历史中也含有诗歌的因素。许多历史人物正因为走进了文学殿堂而显得光彩夺目 ,许多人也因为失去观众而退居幕后。王昭君这一文学形象的内涵就是在诗与史的对话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早期的野史与正史规定了王昭君形象的基本特质 ,后人的歌咏使其形象的内涵不断得到延伸  相似文献   
338.
《白杨礼赞》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正日益显示出对人类语言独特的解释力,将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文学语篇的分析所形成的认知文体学,也已经正式成为文体学领域的新成员。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已在西方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矛盾先生的名篇《白杨礼赞》进行了文体和话语分析,从而验证了用该理论对文本强大的阐释力和解读汉语文本的可行性,结论同时指出了其有待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39.
杨绛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散文作品《老王》,以人道主义的情怀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不幸被社会忽略了的回族小人物形象。它曾被各种选本收录,自是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340.
<史记>人物之死的描写,是司马迁表现悲剧人物思想的特定瞬间,作者通过短暂的历史画面,形象而富有韵味地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管人物的身份、地位如何,在死亡面前,都毫无例外地流露出了对生命的留恋.只不过,这种留恋幻化成了或慷慨、或悲壮、或无奈、或痛苦的万千世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