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19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119篇
理论方法论   107篇
综合类   655篇
社会学   126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翠姨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萧红采用平视叙述视角,使人体会到翠姨之死,一方面是呼兰小城那愚昧、保守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翠姨自身软弱的性格和对男权至上传统道德观念习俗的认同深深毒害了她的思想,这也是她悲剧归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2.
作为地权制度核心的土地所有权制度,香港既没有承袭中国封建地主私有制,也没有效仿英国,而是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立了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土地只租不卖的基本制度。这个制度决定了港府在土地处置中拥有双重身份和权力,从而使土地发展利用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得以比较完善的结合,为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全面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香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受惠于香港的地权法律制度。因此,分析研究香港地权法律制度,认识其基本特点,对“一国两制”的实现和借鉴香港经验,改革与完善我国地权法制都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63.
作为诞生于亚欧文化板块碰撞地带的“东方明珠”——香港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A面,也有“身世朦胧”的暧昧B面。在这一社会历史环境之下,身份的认同与找寻一直是香港文艺作品的重要命题。2019年9月上映的《花椒之味》,通过三个素未谋面的姐妹在父亲葬礼上相遇然后共同经营其父留下的火锅店的故事,表达了香港新一代女性对自己身份的再次确认。而上映于1990年的《客途秋恨》,同样是女性寻找自己身份的香港电影。通过主题传承,两个跨越了近三十年的电影文本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共同描绘出了三代香港女性在时代大潮中的身份认同流变历程。  相似文献   
64.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65.
房地产税的改革:香港地区经验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地区和大陆地区都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与土地批租制度,其房地产税制度是世界上比较完备的地区之一,它的房地产税在保有环节主要体现为物业税和差饷税。借鉴香港地区房地产税模式的相关经验,从征税范围与纳税人、计税依据与税率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来完善大陆地区的房地产税制度,以此来解决大陆地区的不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财政"现象。  相似文献   
66.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以及对人生悲苦的独特体悟,使她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近乎原始荒原上荆棘蒿草似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这种生之"荒凉"甚至淹没了人伦之爱,但她不是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地传递着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在对世间种种烦恼的达观诠释中有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67.
文学史对萧红小说的评价经历了"左"摇"右"摆的波动历程。但无论如何评说萧红的小说实绩,研究者大多囿于这样的思路:将萧红小说放置在文学史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潮中进行评价。事实上,萧红对任何主流思潮都保持了警惕和疏离。本文试图选取思潮史视角,思考萧红小说如何与为何与主流思潮由介入到抽离,从而,在文学史视野下对萧红小说的整体意义进行重评。  相似文献   
68.
一部《呼兰河传》几乎可以看作萧红短暂一生的回眸中所生情绪的总汇。主要表现为"叙事者的心绪总是在悲凉和温暖两极之间循环"。当沉浸在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时,调子是温暖的;而一旦落入严寒混沌的小城世相,悲凉的情调便氤氲起来。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贯穿性主调。《呼兰河传》真正的主角不是"呼兰河",也不是萧红,而是作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69.
崛起于30年代的萧红就像一颗灿烂耀眼的新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大放异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是从女性的生育苦难和爱情、婚姻悲剧三方面来展现北方农村底层妇女的生存悲剧,从而阐释出女性在男权话语系统下的卑下地位。而这种别具风格的叙说方式与萧红自身的生命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0.
本文参考《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全书以及前人有关著述,对《论语》“有耻且格”之“格”进行了新的解释,指出“格”有“安”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