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9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44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191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413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226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Todd A. Alonzo Margaret Sullivan Pepe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C, Applied statistics》2005,54(1):173-190
Summary. In studie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a screening test, often definitive disease assessment is too invasive or expensive to be ascertained on all the study subjects. Although it may be more ethical or cost effective to ascertain the true disease status with a higher rate in study subjects where the screening test 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s suggestive of disease, estimates of accuracy can be biased in a study with such a design. This bias is known as verification bias. Verification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that accommodate screening tests with binary or ordinal response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no verification bias correction methods exist for tests with continuous results. We propose and compare imputation and reweighting bias-corrected estimators of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rate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and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for continuous tests.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simulation studies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proposed estimators with respect to bias,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to model misspecification. The bias correction estimators proposed are applied to data from a study of screening tests for neonatal hearing loss. 相似文献
82.
陈伟妮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73-75
弗雷泽的《金枝》以内米湖畔的一个古老习俗展开,以世界各地的民间习俗为证,阐述了巫术与早期人类文化生活、宗教的关系。这个习俗是《金枝》赖以构建整个体系的基础,但它在祭司更替的问题上却出现了致命的漏洞,使弗雷泽据此得出的结论并不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83.
吴圣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79-82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84.
刘清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1-83
在美学理论中,激情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的动因,通过实践冲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主体对于未来对象化成果的预设”[1]“在艺术家这里就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受胎’于宇宙意识,成熟于文艺家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2]既然审美理想受胎于 相似文献
85.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1):18-24
所谓价值合理性 ,实际上是人类的活动在内在精神的层次上返回自身 ,而陶冶、涵养了整体的精神 ,把人的心灵提升到普遍性状态 ,于是其行为表现就会合宜、合理 ,这样就体现为一种价值合理性。儒家基本的文化追求、道德追求就在于获得价值合理性。因此 ,儒家学者们都把“中庸”作为最终的价值关怀 ,对道德追求进行了价值预制 ,并特别重视价值合理性的经教化而成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86.
87.
陈雪康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26-27,31
中国大片忽视了影片的伦理色彩、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华丽的形式与苍白内容形成了巨大反差,奥斯卡情结、商业化追求和编剧的弱化是导致中国大片如此状况的原因;影片《英雄》摄取了众多中国传统元素,在暴力成为影片的突出场景时却难觅人性人文精神,它混淆了秦王统一霸业与人民和平愿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刺秦”历史观;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应该是诗、画、情、思的有机结合,而《十面埋伏》中的爱情恰恰缺乏人性的高贵和情感的深刻;过于强调娱乐性,过于追求风格的华丽与美艳,过度强调感官冲击力,导致《无极》忽略了对善良心灵的建构与升华,丢失了大片语义骨架之精深,没能成就大片的艺术精神境界;作为本土电影,《夜宴》“中国味道”甚淡,“东洋风味的汉文化表达”让观者有种找不到北的诧异,而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隔膜和把握上的失控,限定了《夜宴》艺术品格的高度,商业票房意识的无限张扬,终使影片沦入整体空洞和庸俗命运;《满城尽带黄金甲》将精力财力都置于形式的豪奢、场面的恢弘、色彩的绚烂上,却缺乏对于剧本的精心构思,从剧情构思、人物性格到细节台词等,都采取从《雷雨》中“拿来”的拷贝方式,缺乏创造。 相似文献
88.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孝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69-74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
张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105-109
张爱玲长篇小说《怨女》是由其中篇小说《金锁记》改写而成,是作者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女性悲剧的再次书写;比之于《金锁记》,《怨女》的女主人公形象则由 “癫狂”转变为“庸常”,叙述方式由外视角转向了全知式的内视角,叙述风格由炽热超拔渐趋沉稳理性;其改写体现了张爱玲追求更高艺术标准的内在要求和面向海外阅读市场的创作自觉。 相似文献
90.
刘彦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59-61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