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59篇 |
理论方法论 | 10篇 |
综合类 | 26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郭艳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92-97
诗画一体的创作观念在宋代达到高峰,深刻影响着诗人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视野。南宋诗人杨万里自觉吸收借鉴北宋学院派画家郭熙的绘画理念,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面:一、亲身亲历的审美观照方式;二、以山水写心的超功利审美心境;三、不拘死法、自成一家的技法观念。这充分体现着诗画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作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诗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来看,史学界对史与论的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处理好。我们对太平天国的评价,不是无限拔高,就是曲意美化。而对它客观存在的不足之处,往往视而不见。罗尔纲先生一生专治太平天国,成绩卓著。但在史与论的关系的处理上,也颇多失误。这和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政治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不是哪个个人的行为。现在可以讨论这个影响整个史学界的关于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3.
钱洪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83-86
在近代诗歌史、诗歌理论史和经学史上,林昌彝都是一位重要人物。特别是他的《射鹰楼诗话》在保留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的诗篇方面更是意义重大。郭嵩焘更是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是第一位驻英大使,同时在军事、政治方面也有诸多贡献。林昌彝与郭嵩焘之间有过两年的交往,学者对此有所忽略。虽然二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对各自的研究,还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4.
佀同壮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5.
金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96-100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喀尔美萝姑娘》是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古今中外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爱欲、情欲与生命意识的流动过程。联系郭沫若的自传和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抒写了郭沫若的青春梦,他为自己孕藏多年的美神和爱神雕塑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06.
《国风》中有大量的爱情诗,它们都与周礼有着某种联系。周代社会,“礼不下庶人”,所以民间自由恋爱较为普遍,出现了很多写恋爱、相思、欢会的诗;周礼强调“婚姻以时”,所以有一些写婚姻“即时”和“失时”的诗;风诗中的爱情悲剧,大都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阻挠;弃妇诗,则是当时男尊女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07.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守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3):112-118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8.
商王朝是一个由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臣服的方国共同组成的奴隶制国家政治统一体。方国臣服于商的主要表现是在政治、祭祀、军事等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 ,这些表现又有着鲜明的的特点 ,如原始性、非对等性、不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109.
朱唐林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81-84
"战士兼诗人"的郭小川,曾因其<致青年公民>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而为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同时也因其<望星空>、"爱情三部曲"那样充满着"叛逆"思想的探索性诗篇而广受非议.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重新审视这些当年备受争议的作品,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时代高音区内的"不和谐音符"奠定了郭小川在五六十年代诗坛上的"这一个"的当然地位,同时也使其诗歌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性.重新解读这些文本,寻绎诗人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可以引发我们许多超越文学本体以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0.
庄桂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1):104-107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义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文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人学意识退化,其主要原因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否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