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2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60篇 |
理论方法论 | 45篇 |
综合类 | 1279篇 |
社会学 | 1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99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11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李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24-26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92.
杨肖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1)
创造社作家的漂泊小说,是一份独特的文学成就,尤以两位主将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更为突出.由于他们去国留学的个人经历不同以及其写作风格的差异,他们各自笔下的漂泊者形象又各具特征.郭沫若笔下的漂泊者是"苦旅者"的形象;郁达夫笔下的漂泊者是"哀旅者"的形象.这类形象以其独特的韵味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同时也以其形象魅力的展现,彰显了漂泊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3.
陈祖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109-114
余光中的散文家气质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兼有散文文体的长处与缺陷,"以文为诗"的探索既使他的诗歌雅俗共赏,也为中国诗坛提供了新诗发展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4.
西方的羌族,包括从羌族中分化出来的姜姓氏族起源于西北,族源上与三苗无关;而三苗迁往西北的一支后世称为犬戎、允姓之戎、猃狁、阴戎,即后世的氐族,其文化遗存是寺洼文化.陇县发现的齐家文化中晚期的川口河类型遗存,是姜姓四岳氏族的文化遗存,从而把宝鸡市与炎帝的关系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四岳氏族的后裔姜氏之戎商代早期才能兴起于宝鸡市区. 相似文献
95.
汪桂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168-170
在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藏族"锅庄"舞,具有生产与生活、多元性与交融性、健身与娱乐等文化特征。由于藏族"锅庄"舞既属于艺术范畴,又属于体育运动,因而在健身、健心等方面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96.
描写民族苦难以及重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困厄和艰辛,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中国作家和犹太作家作品的重要内容。文章选取了中国作家郁达夫和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关注了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和言说的方式、角度,以及对超越苦难所做的不同尝试。郁达夫着力表达的是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青年人的苦闷,马拉默德关注的是作为生命之常态的苦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中国近现代大多数作家都抄“救亡图强”的近道去解生之苦难时,反观同时代的犹太作家们对苦难的表达,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图式和角度。 相似文献
97.
崔炼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88-96
本文对《玉台新咏》赵均刻本的编目实况进行细致考察,发现其卷首目录的编辑体例包括[作者名+诗题或诗类名+总篇数]和[作者名+总篇数]两种格式,前者属于中古时期习用的体例,具有相当明显的时代性;其正文编目体例包括“题附辞后”和“题置辞前”两种格式,其中“题附辞后”的编目格式以及双重编目格式并存一书的现象至唐以后已属罕见。较之五云溪馆本和冯班抄本,赵均刻本更多的保留了徐陵旧本原始痕迹,当为目前最可靠的覆宋本。 相似文献
98.
何明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5):87-90
宗白华散步式美学风格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然而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的内涵与意蕴上面,却极少探索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本文结合宗白华的生活态度,从切入角度、内容特征、表述方式等方面分析宗白华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认为宗白华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取一种唯美的态度,而且自觉地将这一态度融入了美学研究之中。这种以艺术为现实生命的内容,又以生命体验解读艺术真谛的研究方式,形成了宗白华独特的散步式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9.
余泽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93-96
文章试图从解释学角度阐述韩非《解老》、《喻老》解读《老子》所带有的法家立场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家解释,指出韩非的解释实际是借“无为”之名,发挥“无不为”之术,其解读特点是“以刑名为道德”、具有指实倾向,并阐述其启示,即本文与解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杨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1):14-17
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娱神歌 [1]《黄四姐》采拮于湖北建始三里乡,属当地特有的灯歌·喜花鼓。后人以“联姻”和“借用”的手法将利川灯调音乐与之相融合,运用内部结构的扩充与尾部故事情结的续编,使作品原本为一段体的发展成为A+B式 2段体结构,使少“角”音的A徵六声调式得到弥补,使常出现于土家族民歌中律动性极强的“数板”得到充分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它的歌舞性特征,使土家族灯歌音乐发展得到较大的促进。无论它是古典的娱神歌,还是通过改编并用于舞台的现代表演形式,都确立了它歌舞相随的演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