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38篇 |
社会学 | 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邓志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7-53
关于“春晚”在著作权法上的定性,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判决存在分歧,理论界对此也有较大的争议。将“春晚”定性为汇编作品不符合“春晚”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演出行业的行业惯例和公众常识,并不能实现作品著作权人和作品传播者利益平衡的目的。现场演出的“春晚”本质上就是一台由众多精选节目组成的综艺演出活动,是多种类型作品之表演的汇集,应该由表演活动的组织者依法享有表演者权,录制后的“春晚”属于录音录像制品,受邻接权保护。 相似文献
12.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3.
14.
方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4-119
全球化进程加快,欠发达地区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的需求与本地高素质口译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围绕“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的培养”这一议题,以功能主义目的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结合地方实际,以真实的口译项目为依托,通过实践探索,构建出一套“三阶段式”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培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媛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2):133-137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祭祀活动,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分出不同的祭祀场景,这些场景都成为水族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的始终。这些音乐既发挥着宗教功能,又发挥着世俗功能,音乐的神圣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等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莹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90-95
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在设计初衷上尽力体现社会关怀,实现有差别的分配正义.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执行力扭曲等原因,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制度异化,造成了春运火车票资源的分配不公.本文从制度负外部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春运“一票难求”问题,并对矫正铁路票务制度的负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表面原因是铁路运力不足,而运力不足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是人口流动背景下的春运客运需求激增、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困境,以及因春节情结和公众选择偏好引发的放大效应等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成福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80-84
民俗学力从民俗传承主体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史中去发现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田横祭海节上民俗传承主体讲述的关于修建土地庙、龙王庙、天后庙、文君庙等庙宇的个人叙事中,体现了传统被建构的过程和机制。个人叙事与传统建构的关系就是:传统是一个过程,个人叙事在传统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建、发扬、新建并不断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毕雪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3):80-85
围绕日本几部体系性的关于中国节日研究著作,以七夕部分为中心,对日本学者开展的中国节日研究状况进行考察。透过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了解日本的中国节日研究历史和最新动态,从而了解日本学者在中国节日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民俗学关于岁时节日的研究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4):22-26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