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古代每逢元宵节,徐闻名地都要举行游神盛典。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传统仍被前山镇完整地保留着。前山镇游神活动包括筹备、游神和结束三个阶段,游神阶段又具体包括请神、会神、游神、饮茶、念谟和送神等6个仪式环节,过程完整,仪式庄重、古朴,具有深厚的化蕴含。  相似文献   
22.
在近年对蔗糖史的研究基础上,阐明了古代中国南方丰富的物产对端午节习俗的深刻影响。南方端午节的习俗正是在蔗糖贸易和糯稻扩散的时代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唐宋以后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政治教化、文化传承和经济地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要的地理事件包括:晋至两宋领土边界和政治中心的改变造成的人口南迁,以及明清以来海疆的拓展和东南沿海经济中心的确立。蔗糖和糯稻的地理扩散粘合了唐宋之际习俗演变的南北地理界线。  相似文献   
23.
从桃符演变为春联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过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桃符演变为春联,从神荼郁垒演变为其他武士形象的门神或门画,是桃图腾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发展,也是桃图腾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完美结合。桃符文化属于道家符箓文化,也反映着儒家的天人感应意识。桃符演变为春联的过程,是符箓文化由俗变雅的过程。春联对于原来实物表现的桃符来说,不仅是高雅的文学化,更是具有特殊美感的诗化。  相似文献   
24.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相对于以前春节来临时的热切期盼,如今,人们似乎对它热情减淡。当今社会中普遍认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并不能简单地解释年味变淡的原因,春节的联络功能减淡、娱乐方式多元化、以及仪式功能的丧失是春节年味变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
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政府的行为和角色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在“黄家医圈”案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有限的被动的角色,但在功能意义上,却为民间传统医学的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但在“沈阳清文化节”的案例中,政府的决策程序和经济动机却在客观上制造了一起引发族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的公共事件,这显然与政府促进国家建构和社会整合的意愿相背离。  相似文献   
26.
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对“恶月恶日”季候的深刻观察与体验.期祈“驱邪禳灾”而产生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因子的系列循理应对法式与习俗。建构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汲取着中华医药文明养分,形成了神秘而又极具医学理性的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端午节就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  相似文献   
27.
青海同仁地区的土族和藏族村庄在每年农历六月份都举办规模盛大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六月会”。在具体的举办过程中,大多数村落都存在全村同祭神灵和邻近几村合祭神灵的形式。本文从共时性的视角,依据杜尔干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六月会”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展开分析,提出“六月会”祭祀圈的概念,并在村落和村际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其对社区共同体的整体团结和内部结构的巩固、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28.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29.
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展演的新创剧目在题材上有向政治剧和底层生活剧集中的趋势。政治剧都以历史剧的形式出现,多表现凶险的政治强力和善良人性及人类基本正面价值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底层生活剧则都在当前的时空中表现社会、经济、精神资源严重匮乏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实况。剧作家对这两大题材的开掘和表现在思想上超越了以往的深度,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它们标志了新世纪以来戏剧创作基本的取材方向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30.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演出过程和核心内容来看,其实质是“祭”仪,即韩国传统萨满巫俗和儒教祭仪的传承。端午文化作为历史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现象,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端午文化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分母”,即祈福禳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