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38篇 |
社会学 | 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菊花文化是重阳节的核心内涵,它与重阳节饮菊花酒的民间习俗和佩戴菊花辟邪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服食长生追求是菊花民俗意义的宗教根源,而陶渊明种菊爱菊则开了后世民间赏菊的先河。陶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融入重阳节文化,提升了重阳节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72.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所积淀的产物,七夕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只有官民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共同实现七夕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 相似文献
73.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魏振东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62-63
“采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主题之一。从发生的时间上看,采莲分为秋天的“采莲子”与春夏之交的“采新莲”;文学作品中的“采莲”,多为描绘春夏之交的采新莲。从发生的地域上看,“采新莲”最早产生于古代荆楚“江南”地区,是古代江南地区的端午民俗,以后才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75.
76.
音乐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自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以来,各地市都竞相举办各自的文化艺术节,但有些地方的艺术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却收获无几。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成功范例为参照,进行机制创新,打造品牌,共同为建设“文化广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7.
广州大学课题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13-18
2008年和2009年广州春运应急管理的历程,是广州应急管理从被动、临时应对走向主动、常态管理,将应急管理融入日常政府管理的理念飞跃和成功实践。而要长期有效应对像春运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广州春运应急管理的风险敏感性因素和相关重要影响因素,并着重从常态管理、防范在先,统筹兼顾、多谋善变,事后恢复、强化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广州应急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78.
文章选择“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节庆与媒体报道的密切关系,运用媒体影响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吐鲁番葡萄节媒体影响力与媒体报道的关系。认为,吐鲁番葡萄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庆活动,对媒体的影响力却不尽人意,除了本省区和北京、广东外,它对其他省区的媒体影响力明显弱小。这很不利于吐鲁番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9.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晚会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时下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背景下,春节晚会节目中传统艺术的展现意义就更显重大。文章以2008年这一具有典型特点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对晚会中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节目进行研究,试图从文化融合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80.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20多个藏、土、汉族村落,每年农历六月自发举行一次盛大的民间活动--六月会.它已成为国内外许多从事民俗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研究的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种奇特的文化事象进行简单的勾勒和浅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