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138篇 |
社会学 | 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耿文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1):34-39
在当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中 ,有一对在美学性质上成分两极 ,即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与日常性的游戏娱乐节目。对于春节联欢晚会 ,它是从属于传统理性主义范畴之下的“美感文艺”的典范 ,而对于游戏娱乐节目 ,它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后现代思潮影响的非理性的“快感文艺”。文章从艺术生产方式、美学理想与原则、以及审美效果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区别 ,从中挖掘在电视文艺领域对当代中国人精神发展积极有利的因素 ,警惕和防止有害的方面 ,从而建构健康向上的当代文化——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82.
白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5):14-16
那达慕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承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如同活态的“蒙古文化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动态模式和多元类型,如官方传统那达慕,民间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学校那达慕、象征性那达慕等多元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交融和弘扬、习得和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尤其对民族文化从草原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84.
85.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两国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相似文献
86.
木仕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1):70-73
1999年10月在中国丽江召开的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暨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东巴文化的诸多方面作了多角度探讨,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本文是对此次研讨会学术探讨与成果的综述。 相似文献
87.
追寻农耕文明的“舞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一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3):10-13
以列入首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族水鼓舞田野调查为基础,阐释了水鼓舞所蕴含的苗族水文化、鼓文化、稻作文化、原始崇拜、社区团结教育、传统历法文化等多重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8.
莫幼政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5):55-56
非民歌、假民歌的副作用在于使民歌原本样式悄然消失的可能性.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巨大成功在于在中国传统民歌处于生存困境的条件下,唤起了更多的人们对民歌的关注,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节留下的遗憾莫过于相当数量非民歌假民歌的涌入使歌节有名不付实之嫌.中国云南纳西古乐名震海外,以及旅游业振兴所带来的民歌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大餐的启示表明,南宁国际民歌节创新的可能随时可以转为现实,成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在当代传承发展繁荣的可能. 相似文献
89.
乌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9):92-95
新疆蒙古族传统节日——"祖拉节"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祖拉节"既有藏传佛教的文化内涵,又有新疆蒙古族文化的特色。对"祖拉节"的研究和发掘,对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