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满族“颁金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满族颁金节的起源、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探讨。颁金节虽是一个现代命名节日,但它根源于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族集体无意识,并且在动态发展中演变为民间性、自发性的节庆,承载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了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可行性。此外,探讨了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92.
春节不仅是劳动人民庆祝过去、祈福未来的狂欢节,更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认同以及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春节的附加意义是其他的传统节日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春节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功能,明确传统春节文化的政治社会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经济社会变迁,创造性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春节文化。  相似文献   
93.
唐代元宵诗反映了人们极度狂欢的盛况,不但表现了女性美,而且彰显了文人士子的责任感,对后世元宵诗的创作有较大的影响。挖掘元宵诗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今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哈歌是京族哈节期间在哈亭内演唱娱神的歌,以敬圣神、求平安、庆丰收等为主要内容,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蕴含着民族道德伦理观念。哈节歌词的修辞手法多样,语言呈现出书面化的特点,运用艺术化表现手法,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5.
汤敏  刘俊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24-129,159
文化凝聚力形成的根本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产生则需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浙江传统节庆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益的文化凝聚力"因子",它蕴含的丰富的吴越文化的基因、符合文化心理的实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具有十足的文化向心力。但是传统文化失忆,有害文化、西方文化的多方侵扰和传统节庆活动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又限制了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凝聚力的发挥。我们只有发挥政府在繁荣传统节庆文化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弘扬传统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西文化交汇的关系,才能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96.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表达了诗人的身份优越感——时代的主人、充满朝气的青壮年,以及由此身份延展出来的诗歌格调的高昂与雄浑;沈从文的《黄昏和午夜》却结合诗人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由此身份使诗歌显示出一种低沉而凄婉的风格,犹如挽歌的变调。这形成两首诗歌的诗味的迥异。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以勾蓝瑶洗泥节为例,探讨非遗保护实践中社区参与能力培育的相关问题。由勾蓝瑶寨人民群众自主成立的表演合作社具有民间组织的雏形,且寨子中已有一批具有较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地方人士。从瑶寨目前情况来看,当地政府可以转变角色,为地方人民群众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笔者认为,地方人士在培育民间组织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当地人民群众以“家族”为单位轮流参与非遗保护实践,地方政府积极构建洗泥节人才教育与培养机制。这是目前增强作为勾蓝瑶寨民间组织的表演合作社的活力、创新民间组织制度和吸引更多当地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8.
在中华民族灿烂绚丽的文化艺术中,各种艺术总是相互交织联系与影响着,它们从未单独孤立的存在过,戏曲与年画艺术更是如此。[1]本文以凤翔木版年画与西府秦腔为背景,运用历史文献学、比较分析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对两者深入研究,两者在地域文化背景、创作题材、视觉图像三方面体现出共生性特点,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生发展。从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贡献绵薄之力,更好地促进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99.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00.
从饮宴、衣饰、节庆祭仪和龙舟竞渡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日消费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指出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然出现了变化与新趋势,除了娱乐狂欢依旧外,"节日经济"的意义越发凸显,端午节浓郁的商业气息与消费文化气息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了明清社会"现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