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5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87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448篇 |
理论方法论 | 126篇 |
综合类 | 2072篇 |
社会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29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44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09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林嘉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8-253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在中国,它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译者多次翻译成汉语.研究中借用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中非文本因素思想,对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进行划分,据此分析和讨论《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论证非文本因素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产生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2.
罗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17
东汉时期的世俗民众没有认识到人终有一死的本质特性,反而抗拒死亡,渴求长寿永生。当年寿久长的愿望破灭时,他们又深信异象生命自然会在幽界冥府绵延不绝。不过生者却刻意疏远逝者,直接把殁亡人遣送到彼岸世界,希求幽鬼永居墓穴,接受冥府行政官僚体制和宗族观念的管制和束缚,按照世人的要求和期望去经历冥府生活。 相似文献
93.
叶正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汉文化,是指两汉时期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汉文化自形成以后便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儒术"的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儒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贯彻,不可顾此失彼,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儒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的学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作为国学应继承发扬并光大之。 相似文献
94.
郭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39-43,48
韩愈对北宋古文运动以及宋明理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晚唐五代以来却一直很少为人们所关注。最早发现韩愈的价值和意义,并高举韩愈的大旗,排斥佛老,对抗时文,力图振兴儒学、恢复儒家独尊地位的是北宋初期的柳开、穆修等古文家。他们的韩愈观在北宋初期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但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95.
96.
在《汉族、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族群认同问卷》的基础上参考菲尼的多族群认同问卷,抽取若干项目组成量表,对广西汉、壮族大学生共583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壮族大学生相较于汉族对本族群的文化,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趋同更高,即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较高;来自山区的大学生相较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维度有较高的得分,并达到... 相似文献
97.
蒋树森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74-77
"有秩"在秦汉史籍中记载较少,而在出土简牍资料中却不断被发现."有秩"是秦汉时期普遍设置的级别较低的基层官吏,一般来说为百石之吏,但亦不完全如此.对"有秩"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秦汉基层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8.
郝建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75
汉代是中国古代家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无论从家学的内容上,抑或从家学的形式上都起了奠基的作用。其时的家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学已在家庭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教育对象不限于家庭成员,具有开放性;三是妇女也能接受家学教育。汉代的家学在传承社会文化,培养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9.
傅驰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着重探讨了《文心雕龙》对写作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认识。对刘勰既强调客体激发创作激情和作为写作材料等重要作用,又重视主体的主导地位和对客体的能动改造,通过“情以物迁”、“物以情观”的双向矛盾运动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对刘勰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和核心地位,又不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求达到“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0.
在我国以往的汉代园林史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西汉皇家园林而忽略对东汉园林的研究,或将两汉、秦汉园林混为一谈。笔者从园林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审美思想,并将园林创作思想、技法、造园成就等要素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东汉较之西汉在造园思想和审美的不同之处以及造园技术的进步之处、东汉造园的发展与魏晋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着不可忽略的关联,探讨了东汉园林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