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中国古代文体的规定性和符号学特征,从两个方面展开对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学科思考:一是从基内涵与对象出发,探索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性质;二是依据符号学理论阐述“文体”对内容的规定性,并通过和西方文体学之间的比较,确立文体学在文章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寓言的以文为戏,是对以文为史观念的反拨与颠覆.其丰富奇异的叙事性想像,是对抒情传统主导下的诗人艺术想像的重要补充.其诗入小说的成功实践,是小说史上的创举.《庄子》对我国古代小说及其理论的民族传统和审美特征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笔(Essay)是日本散文的主流.它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而平安时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镰仓时期鸭长明的《方丈记》、吉田兼好的《徒然草》被称为日本古代散文的"三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整合 ,确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审美特质 ,即源自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文本哲学的“自我”本真以及作家“自我”人格之美。在中国现代散文中 ,自我表现的伟大地位、自我本真的文本哲学、人格审美的价值取向 ,永远为人们提供着无限宽广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丁文 《云梦学刊》2007,28(3):32-36
吴福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学术小品,显示出他对研究对象新旧驳杂特质的把握能力与体察同情;其在海派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沉潜与拓展历程,展示出一位学人如何“寻找自我”的经历,吴福辉的个案为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学者这一特定时代中特定一群的独特价值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王绩是初唐第一诗人,也是开盛唐诗风的第一人。近年来,学术界对王绩诗歌的研究已渐趋深入和完备,但对其文章的研究却依然寂寥。实际上,王绩的文章和诗歌一样,承六朝、启盛唐而独立于初唐文坛,其在唐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政论文立意深刻,主题鲜明,析义剖理都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思维缜密、逻辑周严、行文畅达,显示了他丰厚的文化积淀、敏捷的才思与高超的写作技巧.有着文学天赋的瞿秋白还把严肃的政论文写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既有浓郁的理论色彩,又有撼人的情感魅力,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8.
刘第红是一位有才气的青年作家,他以自己熟悉的童年生活为素材书写的儿童散文集《白蝴蝶黄蝴蝶》,想象力丰富,富于情趣与理趣,童真之心跃然于纸上;语言活泼灵动、本色自然,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著作主要有《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主要记言,奠定了我国记言体历史散文的基本范式;文章体式多样,标志着文体的区别已开始形成。《春秋》专门记事,构建了历史著作叙事的基本规范。叙事注重艺术性,表现出次序井然,条理清晰,语言精炼准确的特点。《国语》亦以记言为主,但其所记已不再是《尚书》式的"古之号令",而主要是历史人物针对当时的具体事件所生发的议论,并且不乏精彩的叙事篇章。其叙事之文,大都具有记叙散文的基本要素,具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并富有戏剧色彩。《左传》直接继承《春秋》,其最大进步就在于叙事完整,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叙事方法,具有高超的叙事艺术。所记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与《尚书》《国语》相比艺术水平亦有了更大进步。《战国策》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散文,其最大的进步,不仅在于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叙历史的新格局,注重刻画人物形象,而且记言之文也表现出结构严谨,说理充分,长于铺陈,好用夸饰之语,喜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问世不久,即有“满戴着中国的土气”的好评.其余文与其家乡的历史背景、乡风民俗、民间文艺及方言土语等方面都有承传关系.不仅其总题旨,不少篇什中的分论点,多有从家乡热土中孕生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