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在品特后期代表剧作《尘归尘》中,暴力主题的模糊性与复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特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戏剧对白叠加了宏观与微观的暴力指涉,另一方面通过戏剧叙事进程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矛盾话语与剧情前后关联性增加了暴力的模糊性。文章结合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与叙事判断的理论以及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分析《尘归尘》中暴力戏剧呈现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观众的叙事判断与体验,从而揭示《尘归尘》中的戏剧性魅力。  相似文献   
12.
In the late 1930s several prominent self-described patriotic groups attacked social studies pioneer Harold Rugg as “un-American.” The largest instance of textbook censo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 unfolded. Yet little attention was given (and continues to be given by scholars) to Rugg's elementary textbooks that he wrote with Louise Krueg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Rugg and Krueger's complete “Elementary Series” in light of the un-American criticisms levied at Rugg. It documents how, despite critics’ claims, the books were immediately celebra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people, teaching a traditional patriotism that casts the nation as the supreme level of social analysis through an unquestioning, best-story approach. Furthermore, it shows how the books lack Rugg's justice-oriented philosophy of the “American Problem.”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charging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teache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critical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of patriotism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相似文献   
13.
翟乃海 《齐鲁学刊》2012,(2):157-160
互文性与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影响误读同为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常用术语,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同受解构主义影响,强调文本来源的多元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误读理论强调文本中心理的、想象的和修辞的因素、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承与维护的是人文主义传统,而互文性则侧重于文本的语言层面,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体现的是文学批评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戏剧英译者们开始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原文语言、文化、文学成分的保留,译文中汉语成分开始增多,中国文化互文性增强,杂合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品特的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不只是一部用后现代形式包装的爱情故事,它同时也是嵌入新历史主义思考的反历史叙写。它通过“轶事策略”将女主人公的“疯癫”作为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史的突破口,同时在结构上运用“或然历史”的手法将19世纪与20世纪两个时空下发展的平行叙事进行交叉、替换,最终达到消解、重构历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品特的戏剧展示了一个深奥的艺术世界,呈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及人类的生存迷惘和生存困境。剧中人物对生活充满焦虑和恐惧,为生存而进行不懈的抗争及在此过程中承受煎熬和痛苦。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人们不惜虚伪、欺骗和自甘堕落,从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作家通过艺术地展现荒诞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及精神迷惘和对困境的抗争,彰显了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s a perspective on the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of the politically controversial New Zealand-born statistician Harold Silverstone (1915-74). His scientific work — including a classic paper on minimum variance with A.C. Aitken — produced some key results in estimation theory. He als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particularly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consulting services in medicine.  相似文献   
18.
戏剧空间是具有隐喻意义的动态空间。《回家》中的戏剧空间是在品特式"房间"基础上构建的现实家庭空间。伴随着露丝的归家之旅,父权制家庭瓦解,家庭秩序得以重组,从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可以管窥战后英国社会性别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房间”是品特戏剧中一个主导性的审美意象。在他最早的几部戏剧中,“房间”主要以空间结构的形态出现,七十年代起,品特的“房间”意象里已经注入了时间因素。品特“房间”意象具有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要求将戏剧从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戏剧艺术中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房间”已经成为品特戏剧创作一种基本视阈。“房间”意象其实就是作家刻意绘制的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图像,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现代人存在问题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哈罗德·布鲁姆以一种"对抗性的批评"来坚定守护西方文学与审美传统,通过文学经典的阐释和对审美价值的强调来坚守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矫枉过正的理论态势来匡正现实文化生态,建构美国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深入理解布鲁姆美学思想的重要路径,并且,无论其丰富的思想和启示意义还是其作为人文学者的历史使命感,都值得研究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